「江城子 · 密州出猎」苏轼

jiang cheng zi · mi zhou chu lie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当时苏轼三十八岁,任职密州知州,正值壮年,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排挤,自请外任。彼时西夏连年骚扰边境,东坡心系国事,忧愤难平,借一次狩猎之事抒发胸中壮志。这首词正是他在这次“狩猎”活动中激发情思、纵笔抒写的豪放之作。

第一段:“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丽的锦帽,身穿貂皮裘衣,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千骑军队奔腾在广阔的山冈上。为了报答百姓倾城而出随我打猎,我亲自射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英姿。

“老夫”自称,非感老迈,而是以自嘲口吻托出“少年狂”,引出一腔激荡不平的胸怀。“狂”字笼罩全篇,既是激奋之情的喷涌,又是对世事不平的反击。词人以“左牵黄,右擎苍”的典型猎装形象展现出英武豪迈的气概;“锦帽貂裘”则显示出贵族风采和仪态堂皇;“千骑卷平冈”一句,气势如虹,宛如千军万马飞驰而过,扫荡山冈,引人遐想无限。而那“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则点出此举并非单为娱乐,而是出于对民众支持的感念。这种君民一体的情感使场面更添感人之力。最后,“亲射虎”与“看孙郎”巧妙呼应,东坡以三国英雄孙权自比,意态飞扬,尽显其英雄情结与不凡气概。

第二段:“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痛饮美酒,胸中豪气益发舒展,就算两鬓微霜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派人来重用我呢?到那时,我一定拉满雕弓,西北望去,射杀天狼星般猖獗的敌人!

下阕情感由盛转深,从现实逸兴进入对朝廷、时局的思考。“酒酣胸胆尚开张”写出东坡痛饮之后意气风发的状态,“鬓微霜,又何妨”则以豁达心态一笔带过衰老,展现出超越年龄限制的昂扬斗志。接下来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则托古讽今,借用冯唐救魏尚的典故,表达出自己渴望被朝廷重新赏识、委以边任的迫切心情。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那“雕弓如满月”形象壮丽,“射天狼”寓意射杀西北侵扰之敌,锋芒毕露,气贯长虹。

整体赏析:

全词一气呵成,开阔雄浑,情感跌宕起伏。上阕写豪情出猎,声势浩大;下阕转为抒怀感慨,寄托报国之志,言语间流露出强烈的自信与忠诚。词中虽有对年华老去的感叹,却更强调精神不老、志在千里的英勇之心。苏轼以文臣之身写武将之气,体现出他“文武兼资”的人格理想,也展示了其作为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词中既有“亲射虎”的英姿,又有“射天狼”的抱负,构成了一个身兼英雄与儒者双重身份的形象。

写作特点:

这首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用典融合一体,语言简练而富气势,画面生动且意境深远。“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雕弓如满月”等语句形象鲜明、张力十足,构建出一幅幅英雄豪情图景。用典自然贴切,如冯唐典故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化厚度,也深化了主旨。整首词表现出东坡词中独具一格的豪放风采,与其婉约清丽的词风互为对照,丰富了他词作的表现力。

启示: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折射出他虽身居地方、壮志犹存的精神风貌。它告诉我们:年华易逝,但志气不老;处境受限,依然可以怀抱理想、展现担当。在纷乱世局中保持对国家的忠诚与热情,既是一位士人的情操,也是一个人格独立、精神昂扬者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精神,让这首词穿越千年,依旧震撼人心。

关于诗人:

Su Shi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Total
0
Shares
Prev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其二」苏轼
yin hu shang chu qing hou yu ii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其二」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赏析:

Next
「行香子 · 过七里濑」苏轼
xing xiang zi · guo qi li lai

「行香子 · 过七里濑」苏轼

「行香子 · 过七里濑」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