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 - 1156),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诗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水星上其中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主要作品:
主要经历:
童年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也是一位文学名家,与苏轼等大文豪交往密切。她的母亲出身宰相家族,这种文学和政治氛围使李清照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北宋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上层士大夫注重培养子女的文化素养,女性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才识以承担家庭事务和教育责任。在这种风气下,李清照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还擅长诗、词、文和绘画,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她的少女时期过得充满快乐,常与友人郊游、赏花、泛舟,自然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来源。例如她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行鸥鹭”,生动描绘了少女无忧无虑、亲近自然的形象。李清照这一阶段的词作中流露出青春的纯真与灵动,也奠定了她独特的婉约风格。
婚姻与幸福生活
18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家虽家境普通,但赵明诚酷爱金石学,与李清照的志趣相投,二人共同追求艺术和学术理想,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
婚后,她创作了许多充满新婚甜蜜的词作,例如《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生动表现出新嫁娘的娇羞与爱恋。赵明诚与李清照共同收藏金石文物,校勘整理,彼此合作无间,使这段婚姻不仅充满情感,还充实而有趣。然而,生活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清照父亲因党争被贬,赵家也因赵明诚父亲的仕途起伏而遭遇挫折。她在诗中曾感叹:“炙手可热心可寒”,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会。
靖康之变后的流离与孤独
宋徽宗和钦宗被金人俘虏后,北宋灭亡,南渡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四处迁徙,生活逐渐陷入困顿。尽管赵明诚专注于金石研究,并完成了三十卷的《金石录》,但在战乱中,这对夫妇失去了许多收藏品。
赵明诚病故时,李清照年仅46岁。从此,她陷入孤独的寡居生活。为了洗刷丈夫被诬通敌的谣言,她四处奔走,但最终一无所获,还损失了家中大量金石文物。这一阶段,她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和物质打击。
为排解孤寂,李清照创作了许多名篇,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细腻地表现了她对赵明诚的深切思念。她在作品中倾诉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将个人感受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再嫁风波与坎坷人生
1132年,李清照因生活艰难,在弟弟劝说下改嫁张汝舟。然而,张汝舟是个品行恶劣的官员,对李清照多有欺骗。三个月后,李清照选择告发张汝舟不法行为,并与之离婚。这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极为罕见,但也让她受尽非议,甚至被短暂监禁,虽最终获释,但身心俱疲。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愈加凄凉,如《山花子》:“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表达了她内心的孤寂与沧桑。
晚年流寓与文学成就
从再嫁风波中解脱后,李清照流寓江南,最终定居临安。她的晚年虽然生活较为安定,但依旧孤独无依,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她的创作。她的《永遇乐》用对比手法描写元宵节的热闹与自身的孤寂,充满家国之思。另一首《声声慢》更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开篇,将寂寞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个人经历多舛,李清照依然以独特的才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她的作品将日常语言与高超的艺术技巧结合,创造了婉约词派的高峰。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快乐与痛苦、辉煌与坎坷,她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使她成为宋代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展现了女性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生命感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磨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