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
这首诗是《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创作于唐代中期。诗人卢纶虽身处中唐,却延续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风貌。本诗描绘了一场雪夜边境追敌的紧张场景,塑造出将士们勇猛刚毅、不畏艰险的英姿,寥寥数语,展现出浓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联:“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漆黑的夜晚,天际惊飞一行大雁,敌军首领趁着黑暗悄然逃遁。
诗人以倒装结构写“雁飞”为先,“夜遁”为因,先营造神秘肃杀的氛围,再揭示敌军遁逃的实情。昏月无光,夜色沉沉,一行惊起的大雁打破死寂,暗示着风雪边地中发生了异常之事。“雁”字不仅点明时节,更唤起读者对敌情突变的联想。简洁一句,渲染出战前诡谲紧张的氛围,为下文铺垫张力。
第二联:“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准备率领轻骑兵疾追逃敌,纷飞大雪早已洒满弓刀。
这里以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出将士披雪待命、厉兵秣马的姿态。“欲将”透露出战斗迫在眉睫,“满弓刀”则以细节取胜,将暴雪中的军容勾勒得紧张而震撼。“大雪”不仅妨碍追击行动,也象征着艰苦环境中将士们无所畏惧的坚韧与英勇,与首句“月黑”相呼应,展现敌暗我明、风雪突围的壮阔气势。
整体赏析:
全诗仅四句,便构建出一幅雪夜边塞、兵锋初动的壮烈画面。诗人不写大战正酣,而是巧妙截取“敌遁”与“追敌前夕”这一转瞬时刻,通过典型细节和突出的意象,勾勒出边军将士闻警即发、随时奋勇杀敌的果敢姿态。雪夜、寒光、弓刀,交织出一幅冷峻而昂扬的边塞画卷,既富张力,又余韵无穷。
写作特点:
- 善于设境造势:以“月黑”“大雪”构成敌暗我明、风雪交加的紧张环境,增强戏剧冲突感。
- 意象集中而富有表现力:惊雁、轻骑、弓刀皆为典型意象,极具边塞诗特征,强化视觉冲击与英雄气概。
- 结构紧凑,镜头感强:截取极具典型性的瞬间,以“夜遁”与“将逐”两个动作勾连上下,形成强烈动势。
- 语言凝练有力:每句仅五字,却层层递进,情节丰满,气象万千,充分体现卢纶工整简约、寓意丰富的诗风。
启示:
这首诗不仅颂扬了边军将士闻警而动、勇往直前的英雄气魄,也传递出一种坚定不移、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它启示我们:面对困境与挑战,真正的勇者是在艰难中依旧整装待发,哪怕风雪满弓刀,也不惧前行。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历代将士与时代中坚应有的风骨。
关于诗人:
卢纶(约748 - 约798),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较为雄放,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