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汤叔度雪」
杨万里
道得闲来尽未闲,颇缘幽事搅心间。
卧听雪作披衣起,不待天明带月看。
更觉梅枝殊摘索,只惊蓬鬓却羁单。
飞花岂解知人意,风里时时戏作团。
赏析:
这首作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与友人唱和之作。宋代文人雅集,常以雪景为题,互相唱和,既寄托友情,又抒发心境。诗中既有对雪景的描写,又包含闲中不闲、岁月催老的感慨,折射出杨万里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情”的特质。
第一联:“道得闲来尽未闲,颇缘幽事搅心间。”
说自己得了闲,却终究并未真正闲适,往往因为一些幽微之事牵动心绪。
诗人起笔便显现矛盾心境:看似闲适,实则心未安宁。这种“闲而不闲”的心情,是宋代文人特有的内心写照。
第二联:“卧听雪作披衣起,不待天明带月看。”
躺在床上静听雪声,忍不住披衣起身;不等天亮,就在月光下欣赏雪景。
这一联以动态描写展现雪夜之美。诗人由“卧听”到“披衣起”,动作自然,既见闲情逸致,也显露内心不平静。月夜看雪,氛围清冷而空灵。
第三联:“更觉梅枝殊摘索,只惊蓬鬓却羁单。”
更觉得梅枝上的雪花格外美丽,只是惊觉自己两鬓斑白,孤单羁旅。
梅枝傲雪,寓有高洁之意;然而诗人转而自伤鬓发如霜,孤单漂泊。此处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绪交织,形成对比。
第四联:“飞花岂解知人意,风里时时戏作团。”
风雪飞舞怎能理解人心,却在风中嬉戏成团。
诗人以雪花比作飞花,写它无知无情,只在风里打旋,却不解人世孤愁。诗末以怨雪作结,带有淡淡的寂寥感。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雪夜为背景,描绘诗人在“闲而不闲”的心境中对雪景的观照。前半部分写卧听雪声、披衣赏雪,充满自然清趣;后半部分转入人生感叹,以梅雪映衬白发孤单,将美景与人事相互映照。
诗歌的内核是一种矛盾心理:既沉醉于自然清幽,又被人生孤独与老境感触搅动。杨万里以轻淡语言写出深层心绪,不是盛大激烈的感叹,而是细水长流般的自省。
写作特点:
- 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卧听雪作”是静态感受,“披衣起”则是动态描写,由静转动,层次分明,使画面鲜活。 -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雪夜之美与人生孤单并行,梅花之洁与鬓发之衰相对照,营造了情景互映的诗境。 - 语言清浅而含深意
全诗用语简淡,但“飞花岂解知人意”一句极富哲理,点出人与自然的隔阂,也寄托诗人孤寂心境。 - 唱和诗特征鲜明
题为“和汤叔度雪”,本是应和友人之作,却在唱和中融入自我心情,不是单纯描雪,而是借题寄怀。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人与自然虽共处一境,却常有“心境难与万物同”的孤寂。雪花的美丽无法消解诗人的羁旅与老境,反而映照出内心的感慨。诗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景固然可喜,但真正的闲适不仅在于外境,更在于心境的平和。若心有所扰,即使在最静美的雪夜,依然会感到孤单与寂寥。
关于诗人: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