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主要作品:

生平:

曾巩其家族世居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南丰),为当地书香门第。祖父曾致尧官至尚书户部郎中,以直谏闻名;父亲曾易占为太常博士,学问渊博。在这样的家学熏陶下,曾巩自幼展现出超群的文学天赋。据《宋史》记载,他十二岁即能作《六论》,"立论宏远,文辞雄伟",令乡里宿儒惊叹不已。十四岁时,因父亲出任泰州府如皋县令,曾巩随父宦游江南,寄读于如皋中禅寺。这一时期,他深受江南文化的滋养,与当地文士交游论学,为其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年时期的曾巩已显露出不凡的才识与气度。十八岁入京游学,与当时尚默默无闻的王安石相识,二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二十岁时,他带着自己的《时务策》拜谒文坛领袖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极力赞赏。欧阳修在《送曾巩秀才序》中称赞他"其文辞宏博隽伟,固已惊动世人"。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却在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由于他专攻古文,不屑于应试的时文程式,多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庆历七年(1047年),父亲突然病逝,曾巩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家乡挑起家庭重担。在清贫中,他不仅要侍奉继母,还要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常常"昼则苦于衣食,夜则读于烛下",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

转机出现在嘉祐二年(1057年)。这一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力排众议改革文风,坚持以古文取士。三十九岁的曾巩终于与弟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同登进士第,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他以明习律令、断案公允著称。后经欧阳修举荐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负责校勘整理古籍。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校订了《战国策》《说苑》《新序》《李太白集》等大量典籍,并撰写了多篇精辟的目录序文,为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熙宁二年(1069年),曾巩被任命为《宋英宗实录》检讨,但因与王安石变法派政见不合,不久即外放为越州通判。此后十余年间,他辗转各地担任地方官,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七州知州。每到一地,他都勤政爱民,留下了许多惠民政策。在齐州任上,他严厉打击豪强"霸王社",整顿社会治安;在洪州任上,面对严重瘟疫,他设立临时医院,组织抗疫;在福州任上,他废除官府与民争利的菜园制度,保护菜农利益。这些政绩使他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多地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元丰四年(1081年),朝廷看重曾巩的史学才能,召他回京任史馆修撰,主持编修《五朝国史》。次年拜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但此时的曾巩已年过六旬,深感力不从心,多次上书请求致仕。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这位文坛巨匠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其为礼部侍郎,谥号"文定",后人尊称他为"曾文定公"。

文学成就:

曾巩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内容充实、有益于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形成了"古雅平正、醇厚典雅"的独特文风,被后人誉为"南丰体"。现存《元丰类稿》收录其散文近800篇,按题材和内容可分为政论、史论、杂记、书序等多个类别,每类都有传世佳作。

政论文章集中体现了曾巩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救灾议》系统阐述了他的荒政思想,提出"救饥当先赈,防乱当先备"的原则,强调救灾要有预见性和系统性;《本朝政要策》全面论述了北宋中期的政治得失,显示出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思考。这些文章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价值,堪称宋代政论文的典范。其中《越州赵公救灾记》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纪实散文,详细记录了越州知州赵抃在灾荒中的各项救灾措施,从灾情调查、粮食调配到医疗救助、灾后重建,事无巨细,娓娓道来。文章既是一份珍贵的救灾档案,又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创了以文学笔法记录政务的先河。

学术著述类文章展现了曾巩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校勘古籍的过程中,他为每部书都撰写了精辟的目录序文。《〈战国策〉目录序》不仅考证了该书的流传过程,还深刻分析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特点;《〈列女传〉目录序》在梳理历代列女故事的同时,阐述了自己对女性道德标准的看法。这些序文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体现了曾巩"文道合一"的文学主张。他为《南齐书》《梁书》《陈书》等正史所写的目录序,更是将史才与文才完美结合,被后人视为史论文章的典范。朱熹曾评价说:"曾南丰文字气脉浑厚,说理透彻,读之令人心平气和。"

抒情言志类散文则让我们看到了曾巩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欧阳舍人书》是写给恩师欧阳修的一封长信,文中回忆了二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感激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师生情谊;《墨池记》从王羲之洗笔的墨池遗迹生发开来,探讨了书法艺术与勤学苦练的关系,寄托了自己的治学理想;《醒心亭记》描写了滁州山水之美,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趣。这些文章虽然情感内敛,不事雕琢,但正因为其朴实无华,反而显得更加真挚动人,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创作虽非曾巩的主要成就,但存世的400余首诗歌也颇具特色。他的七言绝句《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气象雄浑;《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托物言志,含蓄隽永。五言古诗《追租》直接描写农民遭受剥削的悲惨境遇,语言质朴,感情深沉,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咏史诗如《读五代史》"唐衰藩镇强,王室微如线"展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独到眼光。整体而言,曾巩的诗风与其文风一脉相承,以说理见长,不尚华丽,但求意蕴深远,在宋诗中自成一家。

作品风格:

曾巩的散文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艺术、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这些艺术特征的形成,既源于他对古代散文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与他的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密不可分。

在结构艺术上,曾巩的散文呈现出严谨与灵动相统一的特色。他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内容,采用最恰当的结构形式。《宜黄县学记》是一篇典型的政教类文章,采用三段式结构:先详细记述县学的兴建过程,次论述教化的重要性,最后归结到"先王之道"的根本宗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同建造一座精妙的殿堂。《道山亭记》则展现了另一种结构方式,文章从闽地的山川形势写起,转而描写道山亭的建造经过,再延伸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看似随意挥洒,实则匠心独运。这种"随物赋形"的结构艺术,使曾巩的散文既保持了严密的逻辑性,又不失灵动变化之美。

语言特色方面,曾巩追求一种简约而深致的表达方式。他反对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主张恢复秦汉古文的质朴传统。《救灾议》中连续使用"灾所被者几州?""民所食者几何?"等设问句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度,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节奏。《厄台记》记述孔子困于陈蔡的典故,语言平实无华,但通过"孔子之道大而不能容"的议论,表达了对历史命运的深沉思考。这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风格,看似平淡,实则内涵丰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明道致用"的文学主张。曾巩还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战国策〉目录序》中"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言"的句式,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不失自然流畅。

情感表达上,曾巩的散文呈现出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特点。作为一位醇儒,他的情感表达总是有所节制,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赠黎安二生序》是为两位年轻学子写的赠序,文中既有对后进的殷切期望,又有对时弊的委婉批评,谆谆教导中透着长者的慈爱。《亡妻宜兴县君文》是悼念亡妻的作品,虽然感情深挚,但表达得含蓄内敛,没有呼天抢地的悲恸,而是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寄托绵绵不尽的哀思。这种"中正平和"的情感特质,既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又与曾巩沉稳内敛的性格相契合。即使在抒发政治抱负或人生理想时,他也总是保持着理性的态度,如《〈梁书〉目录序》中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深沉而不失冷静,体现了一位史学家的睿智与通达。

影响:

曾巩留给后世的思想遗产,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更表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政治理念和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这些思想遗产,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领域,曾巩有着卓越的实践和独到的见解。他在抚州居所旁创办"兴鲁书院",亲自制定学规,定期讲授经义。其教育思想强调"蓄道德而能文章",认为治学应当"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弟弟曾布官至宰相,曾肇成为著名学者;弟子陈师道、王无咎等都是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曾巩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学者必慎其所道",主张通过研习经典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宋代书院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理念方面,曾巩主张稳健务实的改革路线。他虽然与王安石私交甚笃,但在变法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主张"法不可不变,而变不可不慎"。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在齐州实行保甲法,加强地方治安;在福州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在洪州建立完善的救灾体系,提高抗灾能力。这些措施既贯彻了朝廷的政策精神,又结合了当地实际情况,取得了显著成效。曾巩的政治思想强调"仁政"与"礼治"相结合,认为治国应当"宽猛相济"。他在《救灾议》中提出的"先赈后防"原则,至今仍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理论参考。这种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的施政智慧,对现代公共治理仍具有借鉴价值。

在文化影响方面,曾巩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唐宋派文人将他奉为文章正宗,归有光称其文"气浑而格正";清代桐城派方苞赞其"气韵高简,理致深远";近代曾国藩将其与司马迁、韩愈并列为文章三圣。在江西南丰,读书岩、曾文定公祠等遗迹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山东济南,大明湖畔的南丰祠见证了人们对这位良吏的永久纪念。曾巩的文集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英雄",全球仅12人入选,曾巩是其中唯一的中国文学家,这充分说明了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巩的思想遗产还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他一生清正廉洁,虽历任要职却家无余财;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父亲去世后独自承担起抚养弟妹的重任;他尊师重道,对欧阳修始终执弟子礼;他提携后进,培养了大批文学人才。这种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格风范,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宋史》所评价:"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而纡徐不迫,简奥不晦,卓然自成一家。"这位北宋文坛巨匠用他的道德文章,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

Total
0
Shares
Prev
「田家三首 · 其三」柳宗元
tian jia san shou iii

「田家三首 · 其三」柳宗元

「田家三首 ·

Next
「咏柳」曾巩
yong liu · zeng gong

「咏柳」曾巩

「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