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全才。嘉祐二年进士,历仕仁宗至徽宗五朝,官至礼部尚书。其文汪洋恣肆,《赤壁赋》成千古绝调;诗清新豪健,《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富含哲理;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拓新词境。书法创"苏体",绘画主"神似",为"宋四家"之一。虽因"乌台诗案"屡遭贬谪,却在黄州、惠州、儋州留下不朽篇章,被陆游赞为"一代文章之宗"。
主要作品:
生平:
苏轼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祖父苏序虽为布衣却深具文化修养,父亲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出身名门,亲自教导苏轼兄弟读书,常以东汉名士范滂的故事激励他们砥砺名节。
嘉祐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随父进京应试。次年春闱,他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震动文坛,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这段科举佳话,开启了苏轼传奇的仕宦生涯。然而就在仕途起步之际,母亲程氏病逝,苏轼返蜀守孝三年。嘉祐六年(1061),他应制科考试获"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第三等(实为最高等),授凤翔府签判,正式踏上仕途。
熙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引发朝堂纷争。苏轼因主张渐进改革,与新政多有抵牾,自请外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在地方任上,他赈济灾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展现出卓越的治政才能。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成为人生转折,因诗文被诬"谤讪朝廷",他险遭杀身之祸,最终贬谪黄州。在黄州东坡垦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思想与创作都进入全新境界。
元祐年间(1086-1093),高太后听政,旧党得势,苏轼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但他反对全盘否定新法,又遭旧党排挤,先后出知杭州、颍州等地。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得势,年近六旬的苏轼被贬惠州,继而儋州(今海南)。在蛮荒之地,他办学堂、兴教化,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元符三年(1100)获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走完大起大落的一生。
文学成就: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文、赋等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其散文承继韩柳古文运动精神,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政论文如《教战守策》逻辑严密,史论如《留侯论》见解独到,小品文如《记承天寺夜游》清新隽永。前后《赤壁赋》将哲理思索与山水描写完美融合,成为千古绝唱。
诗歌创作方面,苏轼现存2700余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早期作品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已显才情,黄州时期的《寒食雨二首》标志艺术成熟,岭南诗作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更臻化境。他开创"以文为诗"传统,将议论、才学融入诗歌,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词作成就尤为突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突破"词为艳科"传统,《江城子·密州出猎》开豪放词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哲理思考引入词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展现旷达人生态度。在杭州创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作,将西湖美景与个人情怀完美结合。
书法绘画亦有极高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主张,开创文人画理论先河。《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画作,体现其"诗画本一律"的美学思想。
作品风格:
苏轼的艺术风格呈现出"随物赋形"的自然特质。散文创作主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反对艰深险怪。《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哲理思索,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物描写浑然一体,展现出收放自如的笔力。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善于从寻常事物中发现诗意。《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白描手法捕捉早春气息;《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哲理思考融入山水描写,言简意深。
词作风格多样,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将人生感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展现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境界。
在艺术理论上,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强调艺术创作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作品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邃的思考,如《赤壁赋》中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讨论,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文化影响:
苏轼的思想融汇儒释道三家精髓。他始终秉持儒家济世精神,在各地任上都勤政爱民;遭遇政治挫折时,又以佛道思想超然处之。这种"外儒内道"的思想特质,形成其"超然物外"与"仁民爱物"并存的独特人格。
在文化史上,苏轼代表着宋代士大夫的最高精神成就。他将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与生活艺术完美结合,无论是贬谪黄州的垦荒生活,还是岭南蛮荒的文化传播,都展现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智慧。其《东坡志林》记录日常生活趣事,开创了文人笔记的新传统。
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学上开创豪放词派,影响辛弃疾等南宋词人;艺术上奠定文人画理论基础,推动诗书画一体化的审美传统;生活态度上树立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哲学。金代元好问评价:"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当代价值方面,苏轼的生态智慧(如"侣鱼虾而友麋鹿")、生活美学(如"人间至味是清欢")以及逆境中的乐观精神,都为现代人提供着宝贵的精神资源。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英雄",全球仅12人入选,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