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Du Fu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的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曾在长安东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有时自称“少陵野老”,所以后人也称之为杜少陵。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

主要经历:

杜甫早年读书很多,接受过较广的文化教养。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和齐赵,过着十年左右裘马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公元七四七年应诏考试不第,七五一年、七五四年两次献赋,虽曾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并没有得到官职。在长安困居了将近十年,甚至落到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境地。直到他四十四岁时才当上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就在这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流亡了一段时期,又被俘拘留长安,七五七年从长安冒险奔赴当时皇帝所在地——凤翔,肃宗李亨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职位,不久即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

四十八岁以后他弃官入蜀,长期漂泊西南,投靠一些当地方官的朋友,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虽曾在成都营建了草堂,但并未久居。五十七岁离蜀,漂流湖南、湖北一带,五十九岁病死在湘水舟中。

文学成就:

杜甫的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他在《忆昔》等诗中,描写了盛唐时期的富庶景象,然而就在当时,已经隐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就看到了当时最高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和贫富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象。他的《丽人行》、《兵车行》以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揭示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一系列矛盾,这是当时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表现。

安史之乱后,杜甫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人民生活,写出了像《北征》和“三吏”、“三别”等著名的篇章,形象地表现了重大政治题材。尽管他只是对人民疾苦表示了同情,没有提出什么解决办法,然而还是比较真实地、广阔地反映了唐代历史巨大转折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因此后人称之为“诗史”。杜甫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命运,总是和他的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要消除战争动乱,恢复唐朝盛世,减轻人民负担,主要依赖君主的圣明,所以在诗里也总是那样寄希望于皇帝。当他追求个人功名或安于自己的小康生活时,诗中就流露出更多的不健康情绪。这些都是杜甫思想上的阶级烙印。

杜诗艺术有多方面的成就,无论古体、近体、五言、七言,都有他独到的长处。他的古体诗,以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为代表,创造性地发展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在近体上他以创作实践推进了格律诗的发展。杜甫广泛地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并积极吸取民歌的营养,做到了他诗中所说的,“不薄今人爱古人”。

杜诗在语言艺术上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有时千锤百炼,沉郁顿挫;有时朴素自然,鲜明生动。无论抒情,叙事,写人物,写自然景物,都体现了诗人的形象思维。杜诗对后世诗歌发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

Total
0
Shares
Prev
「长干行 · 其一」崔颢
chang gan xing i

「长干行 · 其一」崔颢

「长干行 · 其一」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崔颢 释义: 这是一段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其一是女子问,其二是男子答。

Next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
jiu ri deng wang xian tai cheng liu ming fu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汉文皇帝有高台, 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 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 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竟寻彭泽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