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空有羡鱼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在西游长安途中,特地写下此诗赠予丞相张九龄,借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婉转表达自己渴望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第一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的洞庭湖水位高涨,水面平阔无波,仿佛将虚空涵容,与苍穹融为一体。
开篇写湖水的广阔平静,通过“涵虚”、“混太清”等词,展示出洞庭湖与天宇相连的空灵与浩渺,气势开阔。
第二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湖面水气蒸腾,滋养着辽阔的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着岳阳城墙。
这联气势雄浑,以“蒸”、“撼”两动词表现湖水的蓄积之盛和波涛之势,使湖景更富生命力。
第三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我想渡湖而去,却苦无舟楫;如今圣明之世,我却闲居无所作为,实感羞愧。
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渡湖无船喻人生无助,暗指没有引荐之人,怀才而不得志。
第四联:“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我只能坐看他人垂钓江湖,心中空有羡鱼之情。
结尾引用典故抒发愿仕不得的惆怅与无奈,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效力朝廷、却苦无门路的愿望。
整体赏析:
全诗前半描绘洞庭湖秋水浩渺、气势磅礴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自然美;后半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湖水之浩荡,暗喻世途广阔;而舟楫之无,便是对引荐缺乏的感慨。“羡鱼”之情则点明全诗主题——志向远大却不得其门而入。全诗笔力雄健、情感真切,含蓄中见深意,乃孟浩然政治理想与山水情怀并重的代表作。
写作特点:
本诗采用“借景寓志”的方式,以自然之景承载胸中抱负,起句高远,气象宏阔。比兴手法巧妙,典故运用自然,情感含蓄深沉而不流于直白,构思独到,兼具山水诗的空灵与讽谏诗的深意,是孟浩然诗风中罕见的开阔之作。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表达志向不必直言,可以借景抒怀,情在景中,意在言外。诗人通过浩荡湖水寄寓人生困境,以典雅含蓄的方式诉求援引,展现出不卑不亢、志存高远的君子之风。这种托物言志、景情交融的艺术方式,为后世留下了极高的审美范式。
关于诗人: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