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 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
这首词作于贺铸晚年退隐苏州之时。彼时他宦途失意,孤寂清冷,而这首词以暮春景色为背景,通过对美人偶遇后的感慨与追忆,寄寓了词人深重的相思与人生惆怅,表面写情,实则抒发其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幽愤。
第一段:“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她轻盈地走过横塘路,却未停留,我只能目送她如香尘般远去。正是青春芳华的好时节,谁能与她共度?那偃月桥边的花院、雕花窗棂后的朱红门扉,唯有春天知道她的所在。
词人用“凌波”“芳尘”写美人仪态出尘,意境优美却带一丝淡淡惆怅。“锦瑟华年谁与度”,抒写了对美人无缘共度芳华的遗憾,而“只有春知处”更将这份情思化为虚无,愈发幽远缠绵。
第二段:“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云层缓缓飘动,小洲暮色朦胧,我以彩笔写下断肠的诗句。若问我这无端闲愁究竟有多少?就像那满川青草生烟、满城柳絮纷飞、梅子将熟时连绵不断的雨一般,绵长而无尽。
下阕由写景转入情感。自然景象中的“飞云”“蘅皋暮”“梅子黄时雨”等营造出春末的感伤氛围。“试问闲情”以博喻写愁,独具匠心,把虚无缥缈的“闲愁”具体化为自然意象,既抒情深切,又富有艺术张力。
整体赏析:
这首词外写美人,内藏己怀。上阕写春日偶遇美人后无缘再见的惆怅,带着一份若即若离的怅望与思恋;下阕则在暮色与雨意中流露出词人积郁胸中的“闲愁”。这份愁并非儿女情长之苦,而是词人一生不得志、心绪寂寞的情感写照。“芳尘”、“锦瑟华年”、“飞云蘅皋”、“一川烟草”……句句借景寄情,情中含景,景中生情,全词意象丰富,意境空灵,将内心孤寂的感情表达得含蓄而深远。结尾三句尤为传神,以“烟草”“风絮”“黄时雨”比“闲愁”,将抽象的忧思化为可感的画面,既形象又有诗意,历来为人称道。
写作特点:
本词以虚写为主,善用想象与比兴,将“闲愁”这种难以言明的心绪表现得形象可感。遣词造句清丽典雅,句式多变,音节铿锵。尤其末尾运用三重比喻,构建了一个流动、空濛、情感交织的诗意世界,展现出贺铸高超的艺术修养。
启示:
此词表面写相思,实则寄托身世之感,是才子怀才不遇的内心独语。在人生低谷中,词人没有直接宣泄愤懑,而是借自然景象托喻情感,显示出古代文人以情感化艺术、以虚笔寄实思的写作智慧。它启示我们,文学不仅是抒情工具,更是将心灵沉淀化为美的艺术载体的一种方式。
关于诗人:
贺铸(1052 - 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北宋词人。出身贵族却沉沦下僚,元祐年间任泗州通判等职。其词兼豪放与婉约,《东山词》存作280余首,《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得“贺梅子”雅号;《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则开辛派豪放先声。诗亦工丽,《庆湖遗老集》存诗200余首,张耒称其“乐府妙绝一世,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为北宋词坛多元风格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