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
这首诗苏轼创作于公元1082年,时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此时的苏轼正面临仕途的波折,因政治斗争失去了朝廷的宠爱,从一个风光无限的高官,迅速跌落为一个被贬谪的闲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便是他在黄州的生活和心境。黄州位于长江流域,拥有广阔的江水景观和历史遗迹。苏轼在黄州被贬期间,频繁出游、登高望远,他在某次游历中登上赤壁,站在这片古战场的废墟上,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心中涌起了许多复杂的感情。这些感情中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自己仕途失意的深沉忧虑,最终形成了这首著名的怀古之作。
上半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滚滚长江向东奔腾而去,浪花淘尽了千古英豪。旧时的战垒,在江的西边,有人说正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嶙峋的乱石高插云天,惊涛拍岸,卷起万堆白浪。江山美如画,彼时曾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词的上阙气势磅礴,以长江为线索,引发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起句“大江东去”雄浑有力,构筑起历史的空间维度;“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不仅凸显出自然之伟力,也暗含人世无常、英雄难久的慨叹。“故垒西边”点出地理位置,遥指赤壁古战场,但以“人道是”作缓,体现出苏轼对传说真实性的宽容态度,亦为怀古抒情铺垫。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连用视觉与听觉意象,极写江面风浪之壮,江岸山石之奇。比喻“雪”写浪花,以白衬苍,以动衬静,极具动感。至“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转,将景与人巧妙连接,点出赤壁之地曾是英雄辈出的战场,引人遥思不已。
下半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不禁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初为新婚,周瑜英姿勃发、风采照人。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神情潇洒从容;谈笑之间,便将曹操战船烧成灰烬。如今我神游故地,满怀感慨,怕被人笑作多情之人,早早生出白发。人生如梦,还是举杯一酹江上的明月吧。
下阙由写景转入怀古抒情,情感愈加深沉。词人以“遥想公瑾当年”引出英雄周瑜,将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联结,唤起读者对过往英姿的追忆。“小乔初嫁了”一句看似柔婉,却以美人衬英雄,烘托出周瑜年少有为、风采照人,也隐含英雄早逝之悲。“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全词精华所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位潇洒从容、运筹帷幄的青年将军。以儒将之装束,书战将之功业,于轻描淡写中尽显从容不迫与大将风度。
然而,当“故国神游”一句响起,词人的思绪回到现实,充满自嘲与无奈。身处贬所,功业无成,年华渐老,怎不令人“多情应笑我”?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转顿收,既道出人生虚幻之感,也以举杯祭月的超脱姿态,寄托对天地宇宙的情感共鸣。以景收情,以月结心,余味无穷。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苏轼情感的寄托之地。词的开篇通过自然景物的雄浑描绘,瞬间构建起了波澜壮阔的画面,带领读者进入赤壁的历史风云。长江的“东去”和“浪淘尽”,不仅传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也暗示了历史人物的消逝,英雄的过往在大自然的流转中逐渐模糊。而对周瑜的怀念,则通过“小乔初嫁了”这一温情的细节,显现出英雄之风与人情之美。
下篇则从回忆转向自我,苏轼在古战场的怀古之情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词人在怀古时不仅思考过往英雄的丰功伟业,更感受到自己仕途的不如意以及岁月的蹉跎,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通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表露出他内心的失望与对命运的自觉。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是对人生虚幻短暂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逝水流年、英雄梦碎的感怀,尽显苏轼对命运无常的洞察与超然。
写作特点:
这首词的写作风格充满了豪放与细腻的融合。开篇描写赤壁的自然景色时,语气豪放、气吞山河,以“浪淘尽”来展现历史的沧桑与人物的消逝。接下来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更是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自然景象的壮丽与动感。此时的自然景象不仅仅是背景,而是与历史、人物相互交融,形成一种英雄气概的象征。
而后半部分则是通过怀古转入自我情感的抒发,从对英雄周瑜的怀念,到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苏轼通过“羽扇纶巾,谈笑间”勾画出周瑜的英雄风采,又通过“人生如梦”流露出对自己仕途的失望。通过将历史与自我融合,诗人实现了怀古与自伤的情感升华。
启示:
这首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是一种面对人生无常的豁达与超脱。词人在怀古的过程中,不忘自我反思,展现了他对命运的不屈与超越。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命运的波折与人生的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态度:用英雄的胸怀,放眼山河;即便人生如梦,依旧可以自洒豪情,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关于诗人: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