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中秋之夜。韩愈与张署因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后,同在郴州等待命令。当时两人同饮共话,触发感慨,于是以“对歌”的形式,抒发了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一联:“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薄薄云丝四面散去,天上不见银河,空中清风飘飘,月光如水波般轻轻荡漾。
此联描绘中秋夜明净澄澈的夜空,云散风轻,月色如水般流淌,营造出寂静而凄清的氛围,为下文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埋下伏笔。
第二联:“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沙岸平展湖水宁静,声影都已消歇,斟一杯美酒,我劝你应该对月高歌。
诗人借清寂之境,引出对友人的劝酒之语,表面上劝其欢歌,实则内心充满忧郁,渴望借酒排遣愁绪。
第三联:“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你的歌声哀怨,歌辞更是凄苦,我实在听不下去,不禁泪流如雨。
诗人听闻友人诉苦,不忍再听,泪水涌出,充分表现了彼此的同病相怜。
第四联:“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洞庭湖波涛连天,九疑山高峻无比,蛟龙在水中出没,猩猩与鼯鼠在山间啼号。
此联描绘贬谪途中荒凉凄苦的环境,以险恶诡谲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被贬后的苦闷与惊恐。
第五联:“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历经九死一生才抵达任所,幽居荒僻,默默度日如同逃犯。
诗人以“十生九死”直白地道出贬谪旅途的艰辛,“幽居默默”则刻画了身处险恶环境中无声的痛苦。
第六联:“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起床时担心毒蛇,吃饭时害怕中毒,海气湿热,虫蛇出没,空气中弥漫着腥臊之气。
此联生动细腻地描绘贬谪地的恶劣环境,既写实又传神,强化了生活之苦。
第七联:“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昨日郴州府前击响大鼓,新皇即位,启用贤能如夔和皋陶。
以大赦天下的喜讯,暗示原以为苦难将就此终结,情感由悲转喜。
第八联:“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赦免的诏书一日传遍四方,重罪犯也能免死。
赦免诏书如风疾驰,表现出诗人对新皇登基所带来的希望与欣慰。
第九联:“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郴州刺史上报了我的名字,可观察使却扣压不报,我的仕途坎坷,只得被贬往更偏僻的荆蛮之地。
这两句点出诗人仕途的坎坷,虽经历赦免,仍未能重返朝廷,流露出无奈之情。
第十联:“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你的歌声暂且停一停,听我也来唱一唱,我的歌与你的歌情调大不相同。
诗人打断友人悲苦之歌,转而唱出自己对人生的豁达之态。
第十一联:“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一年中最美的月光,莫过于今夜。人生全凭天命,岂是人为可控。
诗人以“月圆”为象征,寄托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流露出坦然随命的心境。
第十二联:“有酒不饮奈明何?”
今夜如此美好的月色,若不痛饮岂不辜负它?
诗人以劝酒收尾,表达出一种无奈之中的旷达与自嘲。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对歌”为结构,层次清晰,情感波澜起伏。诗人由中秋月夜的宁静,引出对仕途困顿、贬谪艰苦的叙述。前半部分借张署的歌声诉说苦难,情感沉痛;后半部分诗人自己抒发豁达之情,以劝酒达成情绪的解脱。全诗将沉郁悲苦与旷达豁然交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写作特点:
- 构思巧妙,借“对歌”叙事抒情:诗人借张署之歌回顾自己贬谪生活的艰辛,随后以自己的“劝酒歌”反转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 情感波澜起伏,抑扬顿挫:诗歌从悲到喜,再从希望到失望,情感起伏错落,展现诗人仕途坎坷中的复杂心绪。
- 语言质朴直白,真实感人:诗人以白描笔法直陈贬谪生活的艰辛,又用劝酒之语表现豁达,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韩愈在逆境中的复杂情感和人生智慧。诗人并未单纯沉溺于痛苦,而是在深刻体悟命运无常、仕途坎坷之后,展现出一份理性和豁达。诗中提到“人生由命非由他”,并非消极的认命,而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达观理解。在人生起伏中,很多事并非我们所能掌控,既要努力拼搏,也要学会在不可抗拒的境遇中寻求内心的安定。
此外,诗人以劝酒之语表达了即便身处困境,仍要珍惜眼前美好、活在当下的态度。正如“一年明月今宵多”所展现的哲理:无论环境多么艰难,生命中依然存在值得珍惜的美好瞬间。面对苦难,我们不应一味哀叹,而要懂得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温暖和希望。
关于诗人: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韩愈的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