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昼千万思」曾巩

yi zhou qian wan si

「一昼千万思」
一昼千万思,一夜千万愁。
昼思复夜愁,昼夜千万秋。
故人远为县,海边勾践州。
故人道何如,不间也与周。
我如道边尘,安能望嵩丘。
又若涧与溪,敢比沧海流。
景山与学海,汲汲强自谋。
愁思虽尔勤,故人得知不。

曾巩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曾巩任职地方、远离故旧之时,或是在其少年辗转求仕、未达显职之际所作。诗中所念“故人”,或指他同年、同道之人,有可能是指其早年科举或仕途中相识的好友。曾巩一生仕途虽称平稳,但早年也经历了不少迁调与孤寂。在这首诗中,他以近乎白描的方式,袒露昼夜不断的思念与焦虑,并借对友人的思念延伸出对自我身份、才志及前途的深切省思。

第一联:“一昼千万思,一夜千万愁。”
白天里思绪万千,夜晚又忧愁满怀。
开篇直抒胸臆,昼思夜愁,情绪如潮水般翻涌不息。以“千万”量化思与愁,夸张中传达情感的深重,形成强烈的情绪基调。

第二联:“昼思复夜愁,昼夜千万秋。”
白日思绪未息,夜间又添新愁,昼夜更迭如无尽的秋天一般沉郁。
这联将前句的情感延展,化“思”“愁”为时令,将昼夜比作“秋”,秋意即愁意,极具诗意。全句情感连贯而沉郁,形成诗的主旋律。

第三联:“故人远为县,海边勾践州。”
故人远在外地为官,身处偏远海滨之地,如同春秋时勾践所困之地。
点明思念对象,说明友人远在他方任职。“勾践州”借古典用典,暗喻地处偏僻、环境艰难,也隐含诗人对故人处境的关切。

第四联:“故人道何如,不间也与周。”
不知故人现在境况如何,是否还有音问与往来?
此联为切实的追问,也是情感高潮之一。“不间”即没有问候来往,“也与周”或有疑问语气,体现诗人惦念却难得联络的遗憾与忧思。

第五联:“我如道边尘,安能望嵩丘。”
我不过如道路边微尘,又怎能企望高高在上的嵩山?
诗人自比为尘埃,嵩丘为高处象征,或是比喻高官显达者。自谦之语中透露出内心的落寞与卑微,也显出与“故人”地位或命运的落差。

第六联:“又若涧与溪,敢比沧海流。”
我更像小小涧溪,哪敢自比那浩瀚的大海之流?
进一步自谦,把自己比作细流,故人或为沧海,既是谦辞,也反映出曾巩低调清醒的自我认知。两联皆以对比写“我不如彼”,语气诚恳。

第七联:“景山与学海,汲汲强自谋。”
我努力在学问与修为的道路上勉力追求,不敢稍懈。
“景山”“学海”均指求学修身之道,“汲汲”写勤奋之状。“强自谋”显出诗人虽不自高,但仍不肯放弃努力的精神,是整首诗意的转折之处。

第八联:“愁思虽尔勤,故人得知不。”
我日日心劳神烦思念你,不知你是否知道?
结尾回扣主题,“愁思虽尔勤”呼应开头“千万思、千万愁”,“故人得知不”一问句,反倒更显情深。既是怨,又是盼,又带些自我慰藉的无奈。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昼思夜愁”起笔,层层递进,情感连绵不绝。曾巩通过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引发对人生境况、自我价值的省视与感喟。诗中自比为尘、为涧溪,反映了诗人谦和自守、不慕权势的内在性格。而在“景山与学海”中,他又流露出自强不息的求道精神。最后一句以问收尾,反映出诗人深情中的一丝怅惘。全诗情感细腻,结构递进清晰,兼具沉郁与理性,展现了曾巩深沉的人格底色与高度自觉的文人修养。

写作特点:

  • 情真意切,层层递进。 诗人由昼夜愁思写起,过渡到思念友人,再转向自我,最后回到情感主旨,结构完整。
  • 用典自然,寓意深远。 “勾践州”、“嵩丘”、“沧海”等用典贴切自然,既表达语义,又增诗意的厚度。
  • 自比多重,谦虚深刻。 道尘、涧溪、琐学之人,皆为自况,体现诗人对自身的清醒认知与人生境界。
  • 诗中有理,情中含志。 虽是抒情小诗,但字里行间不乏对人生困境与人格追求的沉思。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真挚的友情纵使天涯阻隔,依然能穿越昼夜、穿越千里而牵动人心。诗人以低调自况,表达内心的渴望与不安,也提醒我们:在孤独与不被理解之中,仍需如他一样,默默追求内在修为,坚持理想,不因身处卑微而自弃。在今天,这样的“千万思”与“千万愁”,仍是许多人内心共鸣的写照。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凝香斋」曾巩
ning xiang zhai

「凝香斋」曾巩

「凝香斋」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