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晚步」杨万里

qiu liang wan bu

「秋凉晚步」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杨万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自古以来,文人常以“秋”寄托悲凉之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往往与萧瑟、孤寂相联系。然而,杨万里却独辟蹊径,在他眼中秋天并不一定意味着悲伤。身处淳熙年间,五十余岁的他已形成“诚斋体”的诗风,以清新、自然、真切为特点。这首诗是他在晚步秋景时的即兴感怀:面对秋意,他并未陷入传统的哀伤之中,而是捕捉到其中舒适宜人的一面,以明快、乐观的态度赋予秋景新的情调。这种诗心的转变,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情,也映照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一联:“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人们常说秋天容易让人感到悲凉,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微微的凉意,正是最让人觉得舒适的天气。
诗人开篇直面古人“悲秋”的传统观念,却选择温和地反驳,提出“未必然”。这一反转既显出诗人独特的思考,也带有一份生活的智慧与豁达。轻寒带来的舒适,成为诗人欣赏秋天的理由。

第二联:“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池塘里的红莲花已全部凋落,但仍有新生的小荷叶,圆圆的,宛若刚刚冒出的铜钱般大小。
这两句由对季节气候的感悟转入实景描写。花落虽带来衰败之感,但那新冒出的荷叶,却传递出生机与希望。小小荷叶的出现,不仅抵消了花落的萧瑟感,更为秋景增添了几分稚嫩的可爱。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诚斋体”小诗。杨万里拒绝用悲凉的笔调去描绘秋天,而是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豁达的心境,捕捉到秋天别具一格的美。前两句着眼于“秋气”,既有对传统悲秋观念的回应,也有对自身感受的直率表达;后两句则通过荷塘景色具体化这种感受,花落而叶生,正寓示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诗人将季节变化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写作特点:

  • 以乐写秋,反传统观念:不同于古人普遍的“悲秋”情绪,杨万里用“未必然”三字,直接提出异议,凸显独特的审美态度。
  • 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凋落的荷花到新生的荷叶,诗人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季节间微妙的变化。
  • 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痕迹,读来如随口道出,却意境隽永。
  • 情景交融:通过景物描写折射出心境,秋景与心境相互映衬,传递出乐观、豁达的情感。
  • 用典贴切,意象生动:以“最小钱”喻小荷叶,形象直观,既具生活气息,又增添几分俏皮感。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面对人生与自然中的“秋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悲凉感受。即使在衰败之中,依然存在新生的希望;即使在轻寒之中,也能感受到宜人的清爽。它启示人们在生活中应学会以乐观的眼光看待变化,以积极的心境拥抱四季轮回。

关于诗人:

Yang Wanli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小池」杨万里
xiao chi

「小池」杨万里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