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 燕鸿过后莺归去」晏殊

mu lan hua · yan hong guo hou ying gui qu

「木兰花 · 燕鸿过后莺归去」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晏殊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罢相之际。当时的庆历新政刚刚开始,晏殊身居宰相与枢密使之职,朝中人才济济,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皆为栋梁之臣。然而,宋仁宗优柔寡断,又听信谗言,使得新政遭遇强烈反对。韩琦先被贬出朝,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相继被贬,最终连晏殊本人也被罢相。这首词即在这一政治变局背景下所作,表面写青春与爱情的无常,实则寄托了对贤才失散、志业难酬的深深感慨。

第一段:“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燕子和大雁飞去,黄莺归隐,春意已尽。细细回想这短暂的人生,千头万绪难理清。纵有些许春梦,又能持续几时?最终都像秋天的浮云般消散,难以寻觅。
此段以季节与鸟语写春光消逝,托喻人生短暂。燕鸿、莺语虽写自然变迁,实则暗示人事浮沉,美景与美人皆难长保。作者以“春梦”、“秋云”作比,转而表达生命与欢情皆如过眼云烟,抒发对时光无常的深沉忧思。

第二段:“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曾听琴解佩,与神仙般的伴侣相知;可惜纵然拉扯罗衣,也挽留不住她的离去。劝你不要独自清醒、感世伤怀,不如烂醉花丛之中,随缘尽兴。
这一段以典故“闻琴”卓文君、“解佩”湘女等神仙眷侣,描绘美好感情的失去,实则以男女之别喻君子失志、贤才被弃。“挽断罗衣”无以留人,寓示力挽不回之局势。“劝君莫作独醒人”则化庄周“独醒”之意,点出词人不如沉醉、逃避现实,以醉慰愤痛。

整体赏析:

这首词由浅入深、由景入情,逐步将对春光、爱情的感慨引向人生短暂与理想幻灭的哲思。上片感怀春尽年华,词意缠绵而不失节制;下片则借神仙典故引出世事无常,人物浮沉,感情沉郁中不乏激烈之声。最终以“烂醉花间”作结,不是轻浮放纵,而是一种深重悲痛之后的自我解嘲与逃避。词中看似婉约含蓄,实则怀抱锋锐现实,情感起伏中见理想之碎裂、人世之苍茫。

写作特点:

  1. 化用典故,情理相融:卓文君“闻琴”、湘女“解佩”,既增强了典雅气质,也使情感抒发更具象化、典型化。
  2. 言情寄志,虚实相生:全词表面写爱情,实则寄寓对政治失意的愤慨,体现晏殊高妙的词风与用意。
  3. 结构严谨,情绪递进:词中由外在春景引出内在情绪,再由感情写到志业,从个人落寞走向理想的幻灭,脉络清晰而跌宕。
  4. 语言清婉,寓意深沉:虽用语温婉,却藏锋于柔,处处显出对人生、政治的深刻体悟。

启示:

这首词不仅仅是哀叹青春流逝,更深地指向现实人生的无奈与对政治理想破灭的痛惜。在风雨飘摇中,作者以“醉”抵“醒”,以花间对人世,提醒人们对美好事物既要珍惜,也要清醒。对今日读者而言,这是一种穿透时间的警示:浮生若梦,世事多舛,唯有在有限的年华中活出真诚、活出热烈,方不负此生。

关于诗人:

Yan Shu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婉约词派开山宗师。十四岁以神童入仕,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雍容典雅,于富贵气象中暗蕴人生哲思,《珠玉词》存作140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无常之感融入自然意象;《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更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之一。诗亦工丽,《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展露 闲雅情致。提拔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创北宋 “江西词派” 先声,王灼评其“ 温润秀洁,五代之气尽矣 ”,奠定宋词雅化基础。

Total
0
Shares
Prev
「踏莎行 · 小径红稀」晏殊
ta suo xing · xiao jing hong xi

「踏莎行 · 小径红稀」晏殊

「踏莎行 · 小径红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Next
「渔家傲 · 画鼓声中昏又晓」晏殊
yu jia ao · hua gu sheng zhong hun you xiao

「渔家傲 · 画鼓声中昏又晓」晏殊

「渔家傲 · 画鼓声中昏又晓」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