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十二世纪末,杨万里因仕途进退、心境起伏,时常在江西、湖南一带出游。他在游历途中,常将登山、涉水、旅居等所见所感写入诗篇。这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写于他旅途经过松源(今江西安仁)时,偶遇山中客舍的所感。诗人借描写山岭道路的艰难曲折,寄寓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世事如登山,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困难与阻隔从未真正消失。
第一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不要以为下山就一定轻松容易,这种念头常常使行人徒生欢喜。
诗人以议论入诗,开头便否定了人们惯常的认识。他指出:下山未必就比上山轻松,这是一种对人生经验的提醒。一个“错”字,极传神地表现了行人心理的落差,生动道出人因自以为容易而遭遇失望的心态。
第二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正当你以为顺利了,却又走进群山的包围之中,一座山刚放过你,另一座山又拦住去路。
诗人以生动的拟人化描绘山岭,好似有意在“放行”与“阻拦”之间不断与行人周旋。此情此景,不仅展现了山路的曲折艰险,更折射出人生之路的反复与磨砺,暗含深刻的哲理意味。
整体赏析:
这首诗虽仅四句,却层次分明、意味深长。前两句是议论,由“错喜欢”引出山路的难度与行人的错觉;后两句转为写景,形象刻画山岭的连绵阻拦。议论与描写交织,使哲理蕴含在具体画面中,读来富于启迪性。
诗中不仅有登山行路的切身体验,也寄托了人生感悟。人们常以为“下山容易”,可现实却并非如此:新的阻碍总在前方等待。这种曲折与反复,既是自然山水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生道路的形象隐喻。诗人以轻快自然的笔调,道出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哲理,让人警醒又不觉晦涩。
写作特点:
- 以议论开篇,直截有力。 “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句有如当头棒喝,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想象,立刻吸引读者思考。
- 炼字传神,富于趣味。 “赚”字既有戏谑意味,又生动传达出行人心理上的被愚弄与落差感。
- 拟人手法巧妙。 “一山放出一山拦”赋予群山以性格,好像它们在与行人进行有意的较量,使画面更生动。
- 哲理寓于景中。 表面写登山的艰辛,实则寄托人生的启示。景与理相融,使短短四句具有厚重的思想内涵。
- 语言简练自然。 全诗没有艰涩之词,口语化的表达,却蕴含深刻哲理,读来浅显易懂而意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某个阶段似乎已经“下山”成功,新的困难与阻碍依然会接踵而至。不要因一时的顺遂而心生“错喜欢”,而应保持清醒与准备,不断迎接新的挑战。诗人借登山体验折射人生哲理,提醒世人:唯有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才能在人生的重重山岭中走得更远。
关于诗人: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