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二首 · 其一」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当时曾巩任福州知州。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山多水盛,春夏之交雨水丰沛,山林田野景象尤为鲜明。《城南二首》为曾巩在行至福州城南、雨后信步所作的组诗,其一描绘暮春雨后郊野的清新图景,借山水草木的变化抒写内心感怀。诗中将桃李与青草对比,寓意浮华易谢而本真常存,体现了曾巩一贯温厚沉静、以平实寓深意的风格。
第一联:“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场春雨过后,横塘水满,水面几乎漫过堤岸;山岭起伏错落,山路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
这一联写景开篇,起句点明时令(雨后)与地点(横塘),以“水满”突显春雨带来的生机;次句描写山路纵横、地势高低,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和空间感,也暗含人生道路的多变与广阔,铺展出诗人眼中清润开阔的山野景象。
第二联:“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一季桃李已经盛放又凋谢,唯有那一地青草依旧整齐一致,绿意盎然。
这一联由景转意,桃李花虽美却易谢,象征荣华短暂;而青草虽不艳丽,却生机盎然、常驻不衰。诗人通过桃李与青草的对比,寓意虚荣易散、平实可贵,表达出对坚韧、质朴生命力的赞赏,寄托了深远的哲理意蕴。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明朗的笔触描绘了暮春雨后城南郊野的自然风物,表现出诗人于自然中感悟人生的胸襟与智慧。首联重在写景,营造出润泽辽阔的自然氛围;次联转而抒情,以桃李与青草对比,寓意深远,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的意境结构。全诗语言平实,情意深厚,寄托着诗人对“清而不俗、静而有骨”的人生价值的推崇,也映照出其自守中正、不慕浮华的品格风貌。
写作特点:
- 自然写景,含蓄抒情
不直接言志,而以景寓意,情感潜藏于物象变化之中。 - 寓理于象,物我合一
以自然万物的变化,映射人生价值与情操选择,桃李与青草的对比构成诗意哲理的核心。 - 格调清新,语言凝练
文字简洁明朗,无雕饰之语,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人生洞察。
启示:
这首诗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绘与内在精神的寄托,启发我们在面对流转不居的世事时,应追求像青草那样质朴坚韧的生命姿态,而非沉迷于桃李之花般的短暂荣华。它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并非一时的艳丽风光,而是静默中绵延的生命力。这种对生命常态与坚韧精神的赞颂,正是儒者情怀与士人气节的真实写照,也展现出诗人深沉持重、志趣高洁的精神世界。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