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舟惠州东桥」
杨万里
南宦宁差北,西归敢再东。
猿声云树月,客枕露船风。
绿发春全白,苍颜酒不红。
莫憎愁与病,留取伴衰翁。
赏析:
这首诗作于杨万里贬居惠州期间。南宋时期,杨万里仕途多有坎坷,晚年更因政见不合被外放岭南。惠州地处偏远,环境幽寂,诗人常在舟行途中触景生情,写下诗篇。此诗便是他泊舟惠州东桥时的感怀之作。全诗既描写旅途所见所闻,也寄寓人生感慨,透露出诗人晚年的孤寂与豁达。
第一联:“南宦宁差北,西归敢再东。”
仕途奔波南北,身世漂泊不定,怎敢再言归去?
诗人开篇点明“南宦”,即南方为官,暗示羁宦生活的无奈;以“西归敢再东”表现出仕途不得志,漂泊反复,归乡渺茫的感慨。
第二联:“猿声云树月,客枕露船风。”
猿啼声与云影、树木和明月交织成夜色,旅客枕着船头,伴随露湿与清风。
此联描写泊舟之夜的景象。猿声清厉,月色朦胧,风露侵人,营造出一种孤旅清冷的氛围,也映衬诗人孤苦的心境。
第三联:“绿发春全白,苍颜酒不红。”
昔日青丝已成白发,容颜苍老,饮酒也不能使脸泛红。
此处直抒身世之感。以“绿发全白”写岁月之速,以“酒不红颜”写衰老之实,流露出对人生流逝的感慨与悲凉。
第四联:“莫憎愁与病,留取伴衰翁。”
不要厌憎愁苦与疾病,就让它们陪伴着衰老的自己吧。
结尾转为自我劝解,由叹老转为淡泊,既有无奈之意,也有豁达之态,体现了诗人在人生困境中求取心灵平衡的智慧。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羁宦感怀之作。诗人以舟泊之景为引,写仕途漂泊与年华老去,感情真切深沉。前两联写行役之艰与旅途景象,既有猿声、云树、明月、风露的自然画面,又有羁旅孤寂的心境;后两联写人事之感,叹年华易逝,慨人生衰老。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 景中含情,情中见理。诗人不是直接诉苦,而是以夜泊景色为背景,把羁旅心境与人生感慨自然融汇,显得含蓄深远。结尾以“莫憎愁与病”作收束,更带有哲理意味:既然愁苦和病痛难以避免,不如将其视为生命常态,与之共处。这种超然豁达的态度,使诗在哀伤中多了几分安然。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
猿声、明月、风露,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孤寂的映照,使景与情浑然一体。 - 语言质朴自然
全诗用词平易,直白中见真情,如“绿发春全白,苍颜酒不红”,毫无雕饰,却极富感染力。 - 以小见大,含蓄深远
以泊舟一夜的景象,抒写人生漂泊与衰老感慨,境界由小及大,层层递进。 - 转折有致,富于哲理
前三联多写漂泊与衰老之苦,末联却转为自我开解,形成情绪上的“转折”,寓有豁达哲理。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漂泊与老病,不必一味怨憎,而要学会在困境中寻得心境的安宁。正如诗人所说,愁与病也是生命的伴侣。接受它们,才可能活得坦然。杨万里在晚年诗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智慧,为今天的人们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生命的无常中,学会与自我和解,才是真正的豁达。
关于诗人: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