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杨万里

er yue yi ri xiao du tai he jiang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杨万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年间(约1165年前后)。彼时杨万里在出游途中,清晨渡过太和江,眼前春色正盛,绿杨新叶、杏花交映、江水新涨,他敏锐捕捉到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并将所见转化为诗。诗中既有近景的细致描摹,也有远望的整体审美,充分体现了杨万里善于从生活琐景中发现诗意的艺术特色。

第一联:“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柳树绿叶相接,杏花交错绽放;春水刚刚滋生,还能看见沙洲裸露。
这一联描绘了江岸的春景。杨柳新叶成荫,杏花点缀其间,绿与红互映,生机盎然。江水才刚刚上涨,还未完全覆盖沙洲,呈现出春天萌动初起的景象。此联善于以动静结合:柳与杏花是动态生长的植物,而“尚露沙”则表明春水未满,是静态的画面,两者交织,极富生机。

第二联:“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渡过春江后偶尔回望,只见江对岸一片美丽的人家。
这一联由近景转入远景。诗人渡江之后无意间回首,隔江的人家在春景中若隐若现。没有繁复的描绘,而是用“好人家”三字,笼统而温馨,充满了闲适宁静的气息。通过“偶回首”的动作,也流露出诗人旅行途中的轻快心情。

整体赏析:

全诗语言浅白自然,却极富画面感。前联写春天的江岸景象,绿杨、红杏、嫩水、沙洲,色彩与质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江小景。后联则通过一个轻描淡写的“偶回首”,由眼前近景过渡到远处人家,景象顿时展开,情感也随之延伸:诗人心中涌起的是对人间美好的喜悦与欣慰。

写作特点:

  • 白描手法,清新明快
    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仅用生活化的词语描绘春景,却极为传神,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平淡而有味”的特色。
  • 近景与远景相结合
    前联以特写的手法描写杨柳、杏花与沙洲,极其细腻;后联则以远望的视角概括人家全景,虚实结合,动静相宜。
  • 以小见大,寓情于景
    看似写一时春景与江边人家,实则传递了诗人旅途中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之情,反映出他“眼到之处皆成诗”的创作风格。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只要用心去观察,便能发现别样的美。杨万里通过一次简单的渡江,将春柳、杏花、江水、人家描绘得充满情趣,提醒人们学会在平凡中发现诗意,在自然景物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温馨。

关于诗人:

Yang Wanli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小雨」杨万里
xiao yu · yang wan li

「小雨」杨万里

「小雨」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杨万里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