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 其四」陶渊明

ni gu iv

「拟古 · 其四」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陶渊明

赏析:

这首《拟古·其四》作于公元421年,陶渊明时年五十七岁。此时东晋刚被刘裕篡夺,南朝刘宋建立,国家更迭,世道动荡。陶渊明虽久隐居田园,但对功名富贵的追逐与历史兴衰有着深刻的反思与感悟。此篇借登楼远眺的形象,抒发对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了不慕功名、坚守田园隐逸生活志向的坚定态度。

第一联:“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登上高高的百尺楼台,四面八方的景象清晰可见。
虚构登楼远眺之景,开篇即展现广阔视野,为下文感慨人生铺垫。

第二联:“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傍晚时分,楼阁像是归云的宅院;清晨时分,又像飞鸟的聚集之地。
以晨昏之变描绘楼阁变幻,寓意世事无常。

第三联:“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目光所及尽是山川大地,而广阔平原一片空茫。
以壮阔景色反衬内心的空寂与人生无定。

第四联:“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古时候那些追求功名的人们,慷慨激昂地争逐于此。
指出世人热衷功名,兴发感慨。

第五联:“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然而一旦百年之后,他们也都归葬于北邙山。
直陈人生归宿,揭示生命短暂与功名终归尘土的无奈。

第六联:“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昔日的松柏被人砍伐,陵墓也高低不平,零落不堪。
表现岁月侵蚀,英雄不再,物是人非。

第七联:“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废弃的基址再无主人成守,那些亡魂又归于何处?
加深对功名终幻灭、人生渺茫的感伤。

第八联:“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荣华富贵虽然曾经令人羡慕,但想到结局也让人不胜哀伤!
总结全诗主旨,揭示荣华易逝的人生真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道路的坚定选择。

整体赏析:

《拟古·其四》通过“登楼远眺”这一虚构意象,抒发了对人生短促、功名富贵皆归尘土的深切感慨。开篇以高楼四望,引出广袤山川与茫茫平原的景象,借自然辽阔映衬人生的渺小。中间转入古今对比,讽喻古代功名士们虽慷慨激昂地奔走争逐,最终也不过归于一堆黄土。松柏被伐、高坟倾颓,物换星移,令人更觉人生如梦。最后以一句“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收束,直指富贵荣华之无常与可悲,全篇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坚定人生选择。

写作特点:

此诗结构层层递进,由登楼远望引出人生思考,语言自然简朴却寓意深远。诗人擅长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来寄托哲理情思,以空旷辽远的山川景象,衬托功名如梦的人生无常。诗中多用对比手法,如“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描绘楼阁之变幻,“满目山河”与“茫茫平原”形成感官落差,极具画面感与哲理意蕴。结尾议论精炼有力,情感厚重,展现出陶渊明一贯的冷峻深沉与高洁人格。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世间功名利禄终归如过眼云烟,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人格的高洁。在历史长河与自然永恒面前,个体生命短暂易逝,唯有坚守本心、不为荣华所动,方能超越浮华,获得真正的安宁与自由。陶渊明以质朴之语道出人生哲理,激励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与自守,珍惜有限人生,追寻更为本真的价值。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拟古 · 其三」陶渊明
ni gu iii

「拟古 · 其三」陶渊明

「拟古 ·

Next
「拟古 · 其七」陶渊明
ni gu vii

「拟古 · 其七」陶渊明

「拟古 · 其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