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ye shang shou xiang cheng wen di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中唐时期,彼时国力衰微,边疆战事频仍,戍边将士长期驻守于此,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受降城曾是初唐时抗敌的象征,然而到了中唐,它不再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反而成为漫长征战与离别愁绪的象征。诗人在深秋的一个月夜,登楼远眺,目睹荒凉的边塞景色,听闻夜风中飘来的芦管之声,触发了对征人思乡之情的深切共鸣,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边塞诗。

第一联:“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如雪,受降城外的月光凄冷似霜。
诗人登楼远望,眼前是一片荒凉的边塞景象。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沙漠上,使其呈现出白雪般的冷色调,而受降城外,秋夜的月色仿佛凝成了一层寒霜。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边地的孤寂寒冷,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肃杀的氛围。

第二联:“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传来悠悠的芦管声,惹得征战的将士整夜遥望故乡。
在这寂静冷清的夜色中,忽然响起了悠长凄婉的芦管声,这种苍凉的乐音激起了征人无尽的乡愁。“尽”字极具分量,表现出所有征人都被乡愁笼罩的情境,突出了离别的痛苦和征战的艰辛,使全诗的情感层次递进至高潮。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凝练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边塞肃杀与征人离愁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展现边地的荒凉凄冷,并借夜色中的芦管声,点出征人的无尽思乡之情。诗的结构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使诗意更加含蓄悠远。

诗歌的意境清冷悠远,沙似雪、月如霜的画面既展现了边塞的自然之美,也隐喻了征人内心的冷寂与孤独。而芦管的声音则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导火索,将士们整夜无眠,遥望家乡,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离别之痛。

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的清冷孤寂,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使思乡之情更显深切。
  2. 层层递进的结构:由写景入手,再以听觉感受深化意境,最后引出将士思乡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3. 用词简练,意境深远:“尽”字极具表现力,传达出所有征人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使诗歌感染力倍增。
  4. 声景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芦管的声音成为思乡情绪的催化剂,结合静谧冷寂的环境,使全诗呈现出深沉悠远的意境。

启示:

这首诗通过边塞景色和征人思乡之情,展现了战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影响。边疆的冷月与战士的乡愁相映成趣,使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无奈与孤独。诗歌提醒人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之外,个体的情感与命运同样值得关注。它不仅是对戍边将士命运的深刻体悟,也引发了人们对和平与归属的思考。在今日社会,我们依然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身在异乡的游子、漂泊无依的旅人的共鸣,思乡之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关于诗人:

li yi

李益(748 - 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或列入“大历十才子”,他写边塞题材的作品最为有名,尤以七言绝句见长。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

Total
0
Shares
Prev
「江南曲」李益
jiang nan qu

「江南曲」李益

「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 赏析:

Next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xi jian wai di you yan bie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