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6年至758年间的至德年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不久。诗人卢纶因战乱逃离北方,踏上流亡南行之路。此诗写于他途经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一带)时,既是一次晚泊的旅途记录,更是身处乱世中的一声深沉感叹。诗人所写的不仅是眼前江景,更是心中那份漂泊、忧愁、思乡、厌战交织的复杂情绪。
第一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云雾渐散,我远远望见了汉阳城,但这孤舟仍要航行一天才能抵达。
开篇便展现了旅途中山水初现的瞬间喜悦,但“犹是孤帆”四字又透出几分苦涩与孤独,显现出诗人长期漂泊后对安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可望而不可即的“汉阳城”,既是地理上的目标,更是心理上安居的象征。
第二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白日里商贾安睡,表明江上波澜不惊;入夜船夫交谈,又听出潮水正在涌动。
这两句从旅途中常见的小景入手,写出了江面昼夜的变化,也映射出诗人自身昼夜不宁的心理状态。昼眠与夜语,是环境的写照,更是内心的折射,透露出诗人身心俱疲、无法安宁的情境。
第三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踏入三湘之地,鬓发早已斑白,又值秋色满目;月光如水,我却心系万里之外的故乡。
这两句情感愈发浓烈,地点已临三湘,时值秋季,本就伤感的时节又叠加漂泊之苦,故人老鬓斑白、望月思归,悲意倍增。月明之景虽美,却更反衬了乡愁的沉重。
第四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旧日家园已毁于战火,如今又听见江上传来战鼓声声,令人更加难堪。
末联情感喷涌而出,一句“旧业已随征战尽”,道出家园沦陷、过往不再,沉痛之极;紧接着“更堪鼓鼙声”一句,把江上再起战乱的威胁提到眼前,使整首诗至此由伤感转向愤懑,情绪波澜起伏,宛如潮生江上。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晚次鄂州”为题,却不仅是写一次泊舟的经历,更深层是诗人在动荡乱世中漂泊南行、心绪纷杂的写照。从云开远望汉阳的期待,到商旅与船夫的日夜静动,再到秋夜望月的乡愁,最后归结于对战乱现实的控诉,层层递进,情绪浓烈却不失沉稳。
诗人善于将景与情结合,在细腻平实的描写中折射出宏大沉重的现实;从个人旅途中细微的感知,揭示出整个时代动荡下的失落与哀伤。特别是结尾两句,戛然而止却意味无穷,点出整个诗的主题所在——“旧业”与“战鼓”交织,正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意境悠远:诗中虽写舟行所见,但处处扣人心弦,将自然景物与情绪水乳交融。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起承转合有序,从遥望城郭,到夜泊江舟,再到望月思归,最后情绪爆发,脉络清晰。
- 语言含蓄而有张力:许多句子语气平和,却内蕴深情与愤慨,特别是结尾的“更堪”二字,沉痛至极。
- 用典自然,感情真挚:虽无晦涩用典,却将真实的情感融入景中,使人感同身受。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位旅人途中心绪的写照,更是一位时代亲历者对战争创伤的深切记录。它启示我们:个体的情感常常映照着时代的命运,个人的漂泊与家国的离乱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在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年代里,诗人用细腻笔触刻画了心中那份不死的归乡之念与对和平安稳生活的无限向往。这份情感,在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
关于诗人:
卢纶(约748 - 约798),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较为雄放,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