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游览庐山西林寺时,是其题写在壁上的作品。彼时他已历经仕途风波,眼界、心境皆趋于成熟。这首小诗在简洁生动的描绘中蕴含深刻哲理,是苏轼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亦为古今传诵不衰的名篇。
第一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像一条绵延的山岭,从侧面看却像高耸的山峰,从远近高低的角度去观察,它的形貌也各不相同。
诗人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庐山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展现出多样景观的特点。这里不仅体现了庐山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更以形象的方式为后文哲理的揭示铺垫基础。诗中“横看”、“侧看”、“远近高低”,暗含着视角转换、观察变异的思维方法,亦寓意人生境遇与人我之见的差异。
第二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正身处在这座山中。
前句由形入理,后句点明核心。诗人以山为喻,道出人之认知局限:身处其中,反而难以看清全貌。欲明庐山之“真面目”,须出其境、换其位。这不仅是关于观察方式的省思,更是对人生、政治、情感等多层面认识的哲理表达。
整体赏析:
全诗四句,结构严谨,前写景后议理,自然过渡,水乳交融。苏轼借庐山的形貌变化为切入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视觉角度对观察结果的决定性影响。进而引发人对自身处境与判断的深刻反思。这种从具象自然入手、引出抽象哲理的写作手法,体现出诗人将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的深沉智慧。苏轼并未用艰深晦涩的辞藻,而是以浅近之语道出深远之理,体现了其“诗以载道”的艺术追求与洒脱心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虽短,却极具“动感”。无论是视觉的“横看”“侧成”,还是方位的“远近高低”,再到“身在山中”的顿悟,读者仿佛也在诗人的指引下亲历一次认知之旅,最终抵达一个超越自我局限的境界。
写作特点:
- 形象与哲理兼备:表层是描绘庐山的自然之美,深层则是哲思的呈现,达到了“景中寓理,理中见境”的高度统一。
- 对比鲜明,立意深远:多角度的视觉差异揭示了人对世界的认知不完整性,引发关于“局中”与“局外”的深思。
- 语言简练而含蓄:全诗仅二十八字,语言平实无华,却余意无穷。正如禅宗之“指月”之语,看似平常,却能启迪心灵。
- 富有禅意与哲思:此诗常被引入佛理与儒道之论中,“身在此山中”既是物理之“在”,亦可理解为精神之“执”,暗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越智慧。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人、一件事,若总是身处其中、执念既有,便难以获得全貌与真相。只有转换角度,放下成见,才能获得真正的认知和理解。这不仅适用于旅游观景,也适用于对人生、社会乃至政治的思考。苏轼将庐山化为一面“认知之镜”,借景明理,以小见大,体现了他超越困顿、自省达观的智慧。这首诗至今依旧闪耀着穿越时代的光芒,令人反复咀嚼、常读常新。
关于诗人: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