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二首 · 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尽管长安已被收复,但国家仍处于动荡之中。杜甫仕途坎坷,身世飘零,对时局的腐败深感愤懑。他游览曲江,面对暮春的美景,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以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第一联: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每天早朝回来后,总要典当春衣换酒,每日在江边喝得酩酊大醉才归去。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自己穷困潦倒却又日日买酒消愁的生活。春衣本应是此时节穿着的衣物,可见诗人已无可典之物,只得当掉它来换酒。这里不仅透露出生活的拮据,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颓唐与愤懑。
第二联: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到处都欠着酒钱,这本是寻常之事。人生七十岁自古以来都少见。
诗人将“负债买酒”视为日常之事,表现出他对世事的无奈与消极。末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看似平淡,实则饱含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叹息。杜甫仕途受阻,国事凋敝,他以借酒消愁的方式来面对现实,透出深沉的悲哀。
第三联: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只见蝴蝶在繁花深处翩翩起舞,蜻蜓轻柔地掠过水面,款款而飞。
这一联以极具画面感的意象描绘曲江春景,生动而富有灵动之美。蛱蝶穿花,蜻蜓点水,营造出一片安静而和谐的自然画卷,然而美景易逝,正如人生短暂。诗人借景寓情,流露出对春光即逝、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慨。
第四联: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我寄语这美好的春光,让我们共同停留片刻,暂且相互欣赏,不要轻易离去。
此句以“传语”拟人化春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惜春、留春之情。他希望能够多停留片刻,好好欣赏这短暂的美好时光,但也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意味,映射出他仕途失意、时光流逝的无力感。
写作特点: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绘暮春的美景,将自己的心境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全诗既有自然之美,又充满了浓郁的感伤情绪。
- 层层递进,含蓄蕴藉:诗歌由典衣买酒的生活琐事写起,逐渐深化到人生短暂的思考,再通过春景的描写引出惜春之情,最后点出生命易逝、世事难留的主题,层层推进,余韵无穷。
- 对比手法,凸显矛盾:诗人穷困潦倒,却依然纵酒买醉;春日风光明媚,却即将消逝。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悲凉更加突出。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仕途受挫、国事艰难的背景下写成的作品,诗人以买酒消愁的方式表达对时局的无奈,折射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前半部分写自身潦倒之状,后半部分描绘春光之美,最后以寄语春光作结,将惜春之情推向高潮。全诗语言含蓄深沉,寓意丰富,不仅是诗人个人心境的写照,也折射出晚唐社会的衰败。
启示:
杜甫在诗中借助春光的流转,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切感慨。他以自身贫困潦倒的现实境遇,衬托出政治腐败、时局艰难的悲哀。诗中既有对仕途不得志的愤懑,也有对人生短暂的叹息,更有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全诗耐人寻味,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沉浮无定。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