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赏析:
这首诗作于许浑赴京应试之时。潼关为通往长安的门户重镇,地势险要,山河壮丽,自古为文人题咏之所。许浑途经此地,目睹秋日风光,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此篇,既有山川壮观之叹,亦寓仕途行旅之思,兼含对隐逸生活的追念。
第一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秋暮时节红叶飘零,旅人停驻长亭独饮一瓢浊酒。
起笔即置身秋色之中,“红叶”“萧萧”构成萧瑟氛围,“酒一瓢”则点明行旅的孤寂与惆怅,开篇即渲染出诗人秋日远行的感伤情绪。
第二联:“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残云归向南面的华山,稀疏细雨笼罩北方的中条山。
以远望之景拓展视野,华山与中条山南北对峙,遥相呼应,云雨流动间增强了画面动态之美,也映照出旅人心中微妙的波动与感怀。
第三联:“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山道回环,树影渐行渐远;黄河奔腾,水声仿佛传至大海。
中间两句为全诗点睛,境界宏大。以“树色”写远,“河声”写势,表现出潼关壮丽山川的辽阔与雄浑,诗人立于高楼,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皆极开阔,格局顿显。
第四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明日便可抵达京城,梦中却仍流连于渔樵田园之中。
结尾出人意表,本为奔赴功名之旅,却在将至长安之际写出“不忘渔樵梦”,以“梦”字传神,显示出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也反映其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整体赏析:
全诗借潼关旅途之景,寄托心中之情。前两联写景,秋叶、长亭、云雨、山川构成一幅层次分明、意境清幽的山水画;后两联则在写景中寓情,尤以“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两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和时间的延绵,气势开阔而沉稳。尾联笔锋一转,从入京应试的现实回到内心深处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梦渔樵”四字道出心迹,收束全诗,韵味无穷。此诗语言自然清新,情景交融,构思精巧,是晚唐律诗中的佳作。
写作特点:
- 工整对仗,境界宏远: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特别是颔联与颈联将潼关山河尽收笔下,气象万千。
- 情景交融,虚实互现:从实景中引出情感,从现实中幻入梦境,“犹自梦渔樵”一句将诗意推向哲思层面。
- 结尾点睛,含蓄深远:末句“犹自梦渔樵”不仅反转预期,还道出诗人不为功名所羁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
启示:
这首诗在描绘旅途中山河壮景的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冲突与情感的复杂。他虽奔赴京城、寻求仕途,却又在即将抵达之际流露出对渔樵生活的向往。这种对隐逸与功名之间张力的表现,恰恰体现出士人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思与抉择。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不妨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的自我归属。
关于诗人:
许浑(约791 - 858),唐代诗人,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