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宋建炎年间,作者登临赣州郁孤台,面对赣江滚滚东流,思绪万千。时值国家动荡,金人南侵,朝廷偏安江南,辛弃疾虽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心中满是郁愤与忧思。此词正是他以景寓情,寄托国难家仇与个人壮志未酬的情感之作。
第一段:“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下是滔滔的赣江水,那江中仿佛有无数北归无望之人洒下的眼泪。我向西北眺望故都长安,却只见连绵不断的重重青山。
这段写景深沉含蓄,以“清江水”象征时局动荡中人民的流离与苦痛,以“望长安”道出思国之切,青山如障,象征着现实的阻隔与国家统一的渺茫前景。
第二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可那青山终究挡不住江水,它依旧滚滚东流。江边黄昏时分,我正满怀愁绪,深山中又传来声声鹧鸪的悲鸣。
此段意象悠远,江水东流象征正义与希望终将前行,纵有重山阻隔亦无所惧。而结尾“鹧鸪”哀鸣,更添一层落寞与悲凉,将作者身处乱世而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推向高潮。
整体赏析:
全词通过登台远眺的视角,借助山水之景,营造出哀婉沉郁的氛围。郁孤台高耸、江水清涌、青山连绵、鹧鸪哀鸣,每一景都富含深意,构成了词人心境的外化图景。辛弃疾借“行人泪”“望长安”诉说山河破碎的忧国情怀,以“青山遮不住”寄托正道难阻的信念,而最终“鹧鸪”之声又折回到深重的孤愁。此词情感节奏如潮起潮落,层层递进,既有悲凉之景,又不失英气之音,沉郁顿挫而韵味无穷。
写作特点:
- 以景寓情,借物抒怀: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来映射复杂的情感,“清江”“青山”“鹧鸪”等意象皆有双重含义。
- 结构紧凑,情感递进:上下段过渡自然,从远望思国到晚愁孤怀,语句跌宕起伏,意境深远。
- 语言凝练,寓意深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既写实景,也寄深意,是全词的思想亮点所在。
启示:
这首词启示我们:即使身处困顿、前路重重阻碍,正义的力量终将如江水奔流,不可阻挡。而个人的理想虽难以实现,内心的爱国之情却永不泯灭。辛弃疾将忧国之愁与忠义之志深藏词句之间,正如他自己,虽不能驰骋疆场,却以笔为剑,守望家国。读此词,我们既感受到历史的悲剧感,也体会到那份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信念。
关于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不仅是南宋文坛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词体革新的关键人物。辛弃疾的一生充满爱国豪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他的词作既是时代的见证,也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