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十二首 · 其九」
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赏析:
这首诗借人生无常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透悟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李白一生豪放不羁,虽有“功成身退”之志,但现实的挫折和人生的短暂使他更加深刻地思考生死荣辱。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创作的,以哲理性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第一联: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
(活着的人只是匆匆过客,死去的人才是真正归家的人。)*
这一联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人生的短暂和生死的必然性。生者在世间不过是暂时的旅人,而死亡才是生命最终的归宿。这种超脱生死的观点,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冷峻的哲理。
第二联: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天地如同一座逆旅,人世皆为古往今来的尘埃。)
此句将天地比作驿站,强调世间万物皆如过客,不论何人,最终都归于尘土。这种宏观的视角,使人生显得更加渺小,也带出了一种超然的悲凉之感。
第三联: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月宫中的玉兔徒然捣药,曾经的扶桑神木也已化为薪柴。)
此联通过神话意象传递出生命的无常。月兔捣药象征着长生不老的梦想,但这一切终究是徒劳;扶桑树曾是传说中日出的地方,如今却已化为薪柴,暗示再伟大的事物也难逃毁灭的命运。
第四联: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白骨沉寂无言,青松怎会知晓春天的到来?)
白骨象征生命的终结,无声无息,已然超脱世间的悲喜;而青松虽历经四季变化,却对生命的更替无动于衷。此联通过生死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第五联: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无论古今人皆如此,又何必执着于虚幻的浮华功名?)
诗人在回望古今之时,发出深沉的叹息。人生的荣华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泡影,在生死面前,功名富贵毫无价值。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展现出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写作特点:
本诗运用哲理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短短数句勾勒出一个生死无常、万物终归尘土的世界。诗中大量运用神话典故,如月兔捣药、扶桑之木,增强了诗意的象征性。此外,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悲凉之感,又蕴含超然之意,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中兼具豪放与深思的特点。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宇宙、天地、历史为背景,探讨生死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诗人以“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揭示人生短暂,并借助月兔、扶桑、白骨、青松等意象,表达对生命流逝的叹息。全诗既有沉思又不乏超脱,在表现出悲凉情绪的同时,也隐含着对尘世功名的淡然态度。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同时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哲理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风格。
启示:
诗人以旷达的笔触,描绘了生命如逆旅的流转,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终将消逝的超然态度。人生如旅,生死本是自然规律,执着于浮名终究是徒劳。我们应当在短暂的人生中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事物,而非困于虚幻的功名利禄。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使人深感人生的珍贵,也提醒我们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世事变迁。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