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唐灭亡后,李煜被宋朝俘虏,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深宫之中。昔日高居帝位,尽享荣华,如今却沦为阶下囚,国破家亡的悲痛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的内心。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写成,全词充满了亡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被后人誉为李煜晚年最具代表性的哀伤之作。
第一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帘外细雨潺潺,春天的气息已渐渐消退。薄薄的丝被挡不住五更天的寒意。
诗人以暮春时节的冷雨作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自己的身世和境遇如春天消逝般无可挽回。“罗衾不耐五更寒”不仅是写身体上的寒冷,更是象征内心的孤独与凄苦。
第二段:“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梦中不觉自己已成异国囚徒,短暂地沉浸在往日的欢乐之中。
诗人梦中仍然沉溺于昔日宫廷的荣华,暂时忘却亡国的痛苦。然而梦境终究是虚幻的,一旦醒来,残酷的现实便让他加倍感到悲伤。这种梦醒后的巨大落差,正是全词情感最深沉的地方。
第三段:“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独自一人,还是不要倚靠栏杆远望,那昔日壮丽的江山已经易主,分别容易再见却难。
诗人本想凭栏眺望,却又不忍,因为那曾经属于自己的“无限江山”已经成为宋朝的版图。这里不仅是空间上的阻隔,更是身份的永远改变。“别时容易见时难”不仅表达了国土难再见,更是感叹人与故土之间的永别。
第四段:“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流水带走落花,春天已经逝去,往昔繁华如同人间与天堂的距离,已不可追寻。
这一句是全词最具象征意义的句子。“流水落花”象征着过往的美好时光被无情带走,而“天上人间”更是写尽今昔的巨大反差,昔日的帝王如今竟然沦落至此,宛如从天堂跌入凡尘。这种深沉的失落感,令人无限唏嘘。
整体赏析:
这首词通篇以“春去”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前半阙以景寓情,从冷雨、薄衾到梦境,层层递进,将现实的凄凉与梦境的短暂欢乐对比得更加鲜明;后半阙则直抒胸臆,从凭栏远望到江山易主,再到最终的“流水落花”,情感愈发悲怆,最终在“天上人间”的天壤之别中推向高潮。整首词悲凉低沉,充满无尽的哀伤。
写作特点:
- 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全词围绕春天消逝的意象展开,借春雨、残寒、流水、落花等意象,渲染出亡国之痛的哀伤氛围。
- 虚实结合,层层递进:诗人先写实景,再写梦境,最后回归现实,以梦境的短暂欢乐反衬现实的悲苦,使情感更具冲击力。
- 用典自然,意象深远:流水落花这一典故,暗示了世事无常、国破家亡的悲剧性,表达了诗人对故国深深的怀念。
启示:
这首词以悲凉的笔触,写尽了李煜国破家亡后的痛苦心境,也折射出人世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人生如流水落花,荣华富贵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流转。诗人曾身处帝王之巅,如今却囚禁异国,身份的剧变令人扼腕叹息。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一个王朝兴衰的缩影,提醒世人珍惜眼前,感悟人生的无常。
关于诗人:
李煜(937 - 978),南唐皇帝,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李煜的词特别是后期的词作,主要是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了亡国的愁恨,生命不能自我主宰的悲哀,命运的虚无幻灭和人生的悲哀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