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五首 · 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5年左右,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中的第四首。诗人已归隐田园有一段时日,此诗通过与子侄同行游历废墟、感怀旧人,展现其对历史更替、人世无常的深切体悟。诗中不乏对逝者的缅怀和沧桑之叹,但更深一层地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幻灭与归空的哲学认知,语平意远,深含智慧之光。
第一联:“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开山林湖泽、投身仕途已有许久,如今重归自然,在林野间随意漫游自得其乐。
首联回顾仕宦生涯,表达归隐后的安然与慰藉。一个“久”字点明诗人并非仓促归隐,而是历经仕途波折后的回归与反思。
第二联:“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携带着儿女侄辈,一同拨开荆棘,漫步在荒废的村落中。
诗人将“归隐”落实到家庭生活的场景中,亲情之乐与自然之趣交织,然而“荒墟”二字暗含苍凉,预示后文转入对往昔的怀想与逝者的追忆。
第三联:“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在荒草丛生的丘墓之间徘徊,目光依恋地看着旧时人家居住的地方。
此联景中寓情,借墓地与旧居的描写,引发诗人追思往昔,感叹世事变迁。一个“依依”写出不忍之情,极具人文温度。
第四联:“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旧日的井灶尚留遗迹,桑树竹林也仅剩下残枝枯株。
通过废墟遗物的描绘,强化时间的侵蚀与历史的沉淀。此景并非空写,而是为了引出诗人内心的震荡与提问。
第五联:“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向砍柴人询问,这里从前的住户如今何在?
设问出自真情,一句平实对话,却蕴藏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切好奇与惘然,预备引出哲理之思。
第六联:“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人答我说:他们都已去世,不再有人留下。
如此轻描淡写的回应,却极具冲击力,历史的变迁与个体的消逝在此瞬间凝聚,传递出时间的无情。
第七联:“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代人过去,市集人事已全然不同,这种说法确实不假。
承接前句,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深刻认知。诗人不再流连于过往的繁华,而是静静接受变化的无常,体现其哲学心境。
第八联:“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如同幻影变化无常,最终终归于虚无寂灭。
结句升华主题,以简洁之语道出人生真相。诗人并非悲观,而是从中看到超脱与宁静,是对生死自然法则的坦然领悟。
整体赏析:
整首诗由写景入手,以情动人,最后归于哲理。诗人借亲人同行踏访荒村旧地,引发感慨,继而与村人对话,展现时过境迁、人事皆非的无常现实。语言质朴中有哲意,感慨平实而不煽情。尤其“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一语,道尽人生本质,是陶渊明人生观的高度提炼。全诗在宁静与沧桑中流露出达观情怀,兼具历史沉思与生命感悟的深度。
写作特点:
这首诗语言简淡而富深意,结构上由实入虚、由事转理,层层推进。诗人善于将日常生活场景转化为哲思来源,以“采薪者答问”构成诗意高潮,既有人情的温度,也有智慧的高度。结语看似冷峻,却体现了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顺应自然、超越生死、归于内心宁静。
启示:
诗人以冷静的目光面对人事更替与人生归灭,将“人生如幻”的领悟娓娓道来,让人从容看待死亡与遗忘。这种豁达而宁静的生命态度,鼓励我们放下执念,珍惜当下,也提醒我们:唯有内心通达,方能不惧风尘岁月,安然行走于世。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