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
这首诗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题材,但并未停留在嫦娥吞下仙药升天的情节,而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她在月宫之后的孤寂生活。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了自身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处境的伤怀。
第一段:“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上,烛光投下暗淡的影子;银河渐渐西沉,晨星也隐没在天际。
前两句从室内到室外,展现了一幅幽深静谧的画面。屏风上光影交错,象征着时间的流转,而天际星河的变化,则暗示夜的尽头即将来临。诗人以此渲染出一种悠远、空旷而又凄美的氛围,隐含着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寥。
第二段:“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恐怕已经后悔偷服灵药,如今只能日日夜夜面对无垠的碧海青天,孤独难解。
诗人转换视角,以第三者的口吻揣测嫦娥的心境。得道成仙原是世人向往的梦想,但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寂寞。这种“高处不胜寒”的苦楚,令人不禁思考成功与孤独、追求与得失之间的关系。
整体赏析:
全诗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载体,描绘她在月宫中的孤寂生活,借此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共鸣。广寒宫虽华美壮丽,但嫦娥却身处寂寞之境,无人相伴,终日面对青天碧海,内心充满无尽的悔恨与哀愁。诗人以此象征人生中的得与失,展现了成功后可能带来的失落和孤独,使诗意更加深沉悠远。
写作特点:
- 象征手法,托物寓意:诗人通过嫦娥的形象,暗喻现实中“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境遇,使诗歌不仅仅停留在神话叙述层面,而是富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 意象优美,意境深远:诗中“云母屏风”“烛影”“长河”“晓星”“碧海青天”等意象,均具有空灵幽远的美感,营造出深邃悠长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 情景交融,含蓄隽永:诗人并未直接抒发嫦娥的孤独,而是借助景物的变化以及第三者的揣测,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余韵悠长。
- 对仗工整,节奏流畅:前后句式整齐,韵律和谐,使全诗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感染力。
启示: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嫦娥的孤独与悔恨,也折射出人生的复杂性。有时,人们苦苦追求的目标,一旦达成,却可能发现它带来的并非纯粹的幸福,而是新的困境。诗人以此提醒世人,成功并非终点,得失之间往往伴随着意想不到的代价。此外,诗中所传达的寂寞、悔恨、对温情的渴望等情感,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在追求梦想的同时,珍惜身边的温暖与陪伴。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