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渡头」刘过

yi yang du tou

「弋阳渡头」
车声尽日滑黄泥,怕听空桑叫竹鸡。
风雨不知春早晚,柳条拖绿半江低。

刘过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江西弋阳县的渡口景象。诗人在旅途中感受春意的微妙变化,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寄托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品既体现了宋代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们在动荡社会背景下对生活和自然的敏感触觉。

第一联:“车声尽日滑黄泥,怕听空桑叫竹鸡。”
整日里车轮在湿滑的黄泥地上碾过发出声响,最让人难受的却是空桑树上传来竹鸡的孤鸣。
这一联将动与静、喧嚣与孤寂对照得极为巧妙。白日车声不绝,黄泥滑腻,传达出连绵春雨后的现实场景,也暗示旅途的泥泞与不便;而“空桑叫竹鸡”则以声音刻画寂寞,竹鸡本是春禽,其鸣清冷孤远,此处却引起诗人的厌倦甚至哀怨之情。“怕听”二字将情绪集中,揭示了诗人心境的低落。人声与鸟声交织成两重世界,一外在喧闹,一内在空虚。

第二联:“风雨不知春早晚,柳条拖绿半江低。”
风雨交加,难辨春天是早是晚;而岸边的柳枝已经抽出嫩绿,垂到了半个江面低处。
这一联承接上句,继续写春日渡口景象。“风雨不知春早晚”表现出时序模糊,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困顿。春虽已至,但连续的阴雨令人难以感知其明确的来临。“柳条拖绿半江低”则转为视觉描写,形象地展现出春天真实的细节与生命的痕迹。这低垂的柳条,一方面是一种春的提示,另一方面又像诗人心绪的象征:沉重、低伏,却依旧在成长。感伤中带着温柔的希望。

整体赏析:

通过寥寥四句,这首诗将一个湿润朦胧、夹杂惆怅的春日渡口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车声滑泥、竹鸡哀鸣、风雨扰时、柳条垂江等场景,在动静之间刻画出春日既有生机也有迷惘的氛围。

诗的情感并不单一:一方面表现出春雨连绵、道路泥泞、声音孤寂带来的惆怅;另一方面,又通过“柳条拖绿”暗示自然复苏的节律,悄然注入了一丝清新和盼望。诗人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境遇,在现实纷扰中找寻一丝内在的安慰与诗意的宁静。这种以微景寄大情、以自然托情思的方式,是宋人诗歌中极具魅力的一种表达。

写作特点:

  • 意象生动,细节丰富:诗中通过车声、竹鸡叫、风雨、垂柳等细节构筑起鲜活的春日场景,充满真实感和画面感。
  • 声音与视觉结合:不仅有形象的视觉描绘,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描写,使景象更具立体感和感染力。
  • 情景交融,情感细腻:自然景象中蕴含诗人的内心情绪,既表现对生活的关注,也折射出复杂的心理感受。
  • 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没有繁复华丽的辞藻,而以平实的语言呈现深厚的意境,恰到好处地传递情感。
  •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四句连贯,先写环境动静,继而抒情,节奏明快,意境逐步深化。

启示:

这首作品启示我们关注身边的生活细节,从平凡的景象中体会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和等待,我们可以像诗人一样,既感受孤寂与无奈,也要保持对自然与未来的希望和敏感。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自然美景与当下时光,即使在风雨交加、时序难辨的日子,也能在细微处捕捉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韵律,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温暖。

关于诗人:

Liu Guo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

Total
0
Shares
Prev
「贺新郎 · 老去相如倦」刘过
he xin lang · lao qu xiang ru juan

「贺新郎 · 老去相如倦」刘过

「贺新郎 ·

Next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 · 书院」刘过
you guo xi lv shi dong er shi yong · shu yuan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 · 书院」刘过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 · 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刘过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