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碧海无波」晏殊

ta suo xing · bi hai wu bo

「踏莎行 · 碧海无波」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

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当时晏殊因在朝中政见与权臣张耆不合,反对其升任枢密使,又在玉清宫失言动怒,犯上唐突,被贬知宣州,此词即作于贬途之中。身处贬谪之际,心境低落,词人借抒写别情离愁之笔,托情于景,表达出一种悔恨、追思与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一段:“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碧蓝的大海风平浪静,通往仙境瑶台的路也畅通无阻。回想起来,当初本应与心上人一起双双前往。而当时却轻易分别,如今山水迢迢,怎知她去了哪里。
上片写的是回忆与追悔。本可“双飞”共赴理想之地,却因一时疏忽轻别,造成后日的长久思念。词中“轻别”二字,道出悔恨之因,也为后文深情奠定根基。

第二段:“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华美的席子上已积满尘土,香闺之中弥漫着沉沉雾气。写下字迹细小的红笺,又可托付给谁?登楼远望直至黄昏来临,唯有梧桐叶上簌簌落雨,凄清而哀婉。
下片转入现实的凄凉与无望。旧日欢情已成回忆,尘封之境、无凭之笺、登楼之望,皆为深情写照。结句“梧桐叶上萧萧雨”则以景结情,将幽怨之情化入秋声冷雨之中,既含蓄又动人。

整体赏析:

全词以“别情”为主旨,结构清晰,由“回想”入笔,以“实境”结尾,前后照应,动静相生。上片由“应当双飞”到“轻别意中人”,体现出一种由愿景到悔恨的心理变化;下片则从环境写起,进一步渲染思念无凭的空虚感。词人笔法婉曲含蓄,情深意重,尤其善于借景寓情,将悔恨、眷恋、思念、无奈等情绪缓缓铺陈,直至结尾那声“梧桐雨”,一切情绪尽在不言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首词可能是即兴所作,用于宴席传唱,却并非轻浮之作,而是情真意切、格调高雅,极富艺术魅力。

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结尾一句“梧桐叶上萧萧雨”写景极妙,不仅渲染了离情别绪的氛围,更将内心愁苦化入秋雨飘零之中,极富画面感与感染力。
  2. 构思婉转,铺垫细致:词人先铺陈可以“双飞”的理想,再回转写“轻别”所致的失落,结构上层层推进,感情递进自然。
  3. 语言典雅,意境高远:用典(如“瑶台”)不显堆砌,字词工整雅致,体现晏殊一贯的清丽风格。

启示:

这首词提醒人们,人生中的“轻别”有时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一念之差,也许就是永远的错过。在感情中,更应珍惜当下、慎重决定。此外,词人以婉转之笔表达深沉情感的方式,也教我们:有时含蓄的表达比直白更动人。在文学创作中,以景写情、寓情于物,正是耐人寻味之处。

关于诗人:

Yan Shu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婉约词派开山宗师。十四岁以神童入仕,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雍容典雅,于富贵气象中暗蕴人生哲思,《珠玉词》存作140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无常之感融入自然意象;《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更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之一。诗亦工丽,《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展露 闲雅情致。提拔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创北宋 “江西词派” 先声,王灼评其“ 温润秀洁,五代之气尽矣 ”,奠定宋词雅化基础。

Total
0
Shares
Prev
「喜迁莺 · 花不尽」晏殊
xi qian ying · hua bu jin

「喜迁莺 · 花不尽」晏殊

「喜迁莺 · 花不尽」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 赏析:

Next
「破阵子 · 燕子欲归时节」晏殊
po zhen zi · yan zi yu gui shi jie

「破阵子 · 燕子欲归时节」晏殊

「破阵子 · 燕子欲归时节」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