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怨 · 雨打江南树」王安石

shang chun yuan · yu da jiang nan shu

「伤春怨 · 雨打江南树」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
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
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王安石

赏析:

这首词作于王安石退居江宁钟山之时。彼时他虽已辞政务,但内心对时光、世事的感怀未尝停息。这首《伤春怨》通过描绘江南春景与惜春之情,展现出词人对生命流逝、良辰易逝的深切体会,既寄托了对大自然的感怀,也隐含了人生感悟与精神寄托。与他同时期的其他词作如《渔家傲》《南乡子》相似,都体现出一种淡远沉静而含蓄深情的晚年风格。

上阕:“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细雨轻打江南树木,一夜之间,百花竟次第盛开。枝头绿叶日渐繁茂,树下已被游人踏出归家的路径。

起首“雨打江南树”写的是春日绵雨,非摧花之风雨,而是润物无声、催花而开的甘霖。承接一句“一夜花开无数”,正是写这“好雨”带来的春之繁盛,也隐隐呼应杜甫“润物细无声”之句。第三句转入暮春景象——“绿叶渐成阴”,由花转叶,从开到盛再至衰,展现春色已临暮境。“下有游人归路”,一语极妙,既写出踏春之人已归,暗示春游将尽,也通过“归路”象征季节转折。四句虽皆写景,却含惜春之情于不言之中。

下阕:“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正是在与你相遇之时,却未曾料到春光竟已将尽。我举杯敬东风,祈求它不要这样匆匆离去。

过片直接抒情,开篇即带一丝无奈:“与君相逢处”,本是美好际遇;“不道春将暮”,却突现意外之憾。此“君”可理解为友人,也可作拟人化的“春光”之代称,情感上含蓄婉转。“把酒祝东风”,是一个极富古意的动作,不是饮酒作乐,而是以酒为媒,与自然对话,表达惜春之情。“东风”在诗词中常与春意相随,祝其“且莫匆匆去”,正是词人以诗意的方式企图挽留春日。这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写法,使情感显得含蓄却绵长,极具婉约之美。

整体赏析:

全词短小清丽,言浅意深,写景婉妙,抒情含蓄。上阕从“雨”“花”“绿”“游人”几个典型春日意象层层推进,由春初到暮春,以景写时之流转;下阕则从相逢到离别,从心生欢喜到怅然若失,情感由微而深,终落在对“东风”的劝留中。整首词在结构上由写景转入抒情,自然流畅,富有起承转合之美。

而词人惜春并不显悲切,更多的是温柔的劝慰与诗意的祈愿,这种柔和而疏朗的基调,使全词在伤春情绪中仍带有理性与节制之美。与宋代“伤春”类词中常见的哀婉缠绵不同,王安石此作自有一种文人志士式的从容与深沉。

写作特点:

  • 化用典故,情景交融:
    “雨打江南树”化用了杜甫“好雨知时节”等意象,却翻出新意,将“春雨”写成催花而非摧花,寓美景于惜春情中。
  • 结构简约而层次分明:
    四句一阕,景起情落,起承转合,精炼而富张力,语言虽不繁复,情绪层层递进。
  • 巧妙用物象传情:
    春雨、花开、绿阴、游人、东风,皆为景物,却不作冗繁铺叙,而以点带面,托物言志,寓情其中。
  • 语言明快自然,情感含蓄深长:
    全词如行云流水,语近情真,情绪饱满却不外露,自然流转,蕴藉不尽。

启示:

这首词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春光虽好,却终将远去。王安石将惜春之情寄予东风,将无可奈何的失落化为一场诗意的祝祷。这种温婉而不哀伤、惜时而不执着的情怀,展现了文人对自然、生命与时序的深刻体悟。它不仅是对春天的眷恋,更是对人生短暂、相逢易逝的一种深情反思。词中的那一声“且莫匆匆去”,既是对东风的劝留,也仿佛在对岁月轻声低语。

关于诗人:

Wang Anshi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江上」王安石
jiang shang · wang anshi

「江上」王安石

「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