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 燕子欲归时节」晏殊

po zhen zi · yan zi yu gui shi jie

「破阵子 · 燕子欲归时节」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晏殊

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中期,晏殊晚年之时。彼时的晏殊虽历官高位,声名显赫,但内心已多清凉之感,人生沉浮尽在眼底,词风也趋向婉转深情。这首词写于秋季,或为席间偶得,亦或因观景生情,所抒非但为他人之情,更深藏词人自身的寂寞与追忆。

历来有说法认为此词是晏殊代歌女抒情,写她在秋日短聚后对情人的依依惜别。然而,词中并无明确交代其主语身份,更无艳俗之语,反而满是绵密深挚的情意。叶嘉莹先生曾评:“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可见这首词虽写缱绻之情,却意蕴高雅,寄托着词人对深情别绪的凝望与感喟。

第一段:“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燕子将归的时节,昨夜的西风吹过高楼;好不容易在人间促成一场短暂的聚会,她举起金杯坐在菊花丛旁,唱着长歌,脸颊微红。
首段描绘了一场秋日的聚会。“燕子欲归”暗示季节的变迁,也象征着离别的临近;“高楼西风”则添一抹萧索冷意。词中女子坐于菊花丛旁,举杯长歌,神情动人。“粉面红”一语传神,将酒意、情意、光景融为一体,构建出秋日筵席上的绮丽图景。

第二段:“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斜阳透过帘幕洒下余晖,微凉的秋意悄然渗入梧桐深处;太多深情难以诉说,只能写入曲调和彩笺之中。这份情感,沉重如山,绵延万千。
第二段由光影与秋意转入感情抒写。斜阳、帘幕、梧桐,皆为空间与情绪的投射。“微凉”不仅是季节的冷意,更是感情中渐起的孤意。深情难以言尽,唯能寄托于音律与文字之中。“此情千万重”一句,将整首词的情感浓度推至顶点,情之深,意之厚,令人动容。

整体赏析:

整首词以女性视角展开,却隐含词人自我情感的投射,婉转而含蓄。上段写相会之欢,下段抒别离之苦,表面平静,内里波澜。全词虽无一字写“别”,却从“归时”、“西风”、“斜日”、“微凉”诸意象中层层铺陈,渲染出秋日聚散无常、情深难留的情绪氛围。

晏殊巧妙地借景写情,以景托情,将一位女子的娇美、深情、落寞写得极具画面感与心理深度;同时亦可看作词人自身情感的外化,体现出他晚年人生经验与情感沉淀下的艺术高度。

写作特点:

此词构思巧妙,以季节、景物为引,通过“燕子”“西风”“菊丛”“斜日”等物象勾勒时空氛围,再以“粉面红”“曲调中”“千万重”推进情感。语言典雅,含蓄细腻,不作直抒却情意深沉,正如叶嘉莹所言“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同时,全词句式短促,节奏明快,句中藏情、句外见意,既有画面之美,又有心理之深,是婉约词风中一首情致兼具的佳作。

启示:

这首词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典词中“以景衬情”“借物寄情”的高妙表达方式。人生聚散本难预料,情意难尽却总要分离,真正动人的诗词往往不是直白地说爱说痛,而是通过自然意象与日常场景将情感深植其中。晏殊以他特有的温润笔调,将这份离愁写得优雅而不悲戚,动人却不俗艳,正是文学中最动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关于诗人:

Yan Shu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婉约词派开山宗师。十四岁以神童入仕,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雍容典雅,于富贵气象中暗蕴人生哲思,《珠玉词》存作140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无常之感融入自然意象;《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更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之一。诗亦工丽,《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展露 闲雅情致。提拔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创北宋 “江西词派” 先声,王灼评其“ 温润秀洁,五代之气尽矣 ”,奠定宋词雅化基础。

Total
0
Shares
Prev
「踏莎行 · 碧海无波」晏殊
ta suo xing · bi hai wu bo

「踏莎行 · 碧海无波」晏殊

「踏莎行 · 碧海无波」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Next
「更漏子 · 雪藏梅」晏殊
geng lou zi · xue cang mei

「更漏子 · 雪藏梅」晏殊

「更漏子 · 雪藏梅」雪藏梅,烟著柳。依约上春时候。初送雁,欲闻莺。绿池波浪生。 探花开,留客醉。忆得去年情味。金盏酒,玉炉香。任他红日长。 晏殊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