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斋」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赏析:
这首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曾巩出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不久。彼时政治较为安定,地方连年丰收,曾巩精于吏治,政务宽简,因此常得闲暇寄情山水,吟咏抒怀。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尤喜其清幽静美,常在此读书著文,因而写下此诗。诗中既有身处湖山的自在清幽之感,也有政通人和、政简年丰后的从容与满足,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理想生活的侧影。
第一联:“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常觉西斋风景最为幽静,令人忘却身为州郡之长的身份。
起句即点题“西斋”,下句承接其“幽”意,言虽为地方官,却因景色之美与心境之闲适,恍若忘却身世,物我两忘。此为题中之“幽”景与“忘官”的精神契合,既幽雅又含禅意。
第二联:“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手持一杯美酒,欣赏风月,身边政事清简;千里之地,耕作有序,年年皆是丰收之秋。
对仗工稳,一句写个人之闲逸,一句写州郡之安丰,诗人身为地方官,能治理得政简年丰,于是才得“身无事”以观风月,此联从政绩映衬诗心,为全诗“悠然”之境定下基础。
第三联:“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白云碧水清心醒神,鸟鸣悦耳;清澈寒泉冲击玉砂,声如漱玉,令人耳根清静。
极具画面感与动感之句。“醒心”“清耳”皆写内在感受,以自然之声洗涤内心,是“自然—心灵—思想”三位一体的典范写法。动词如“鸣”“漱”增强语言的灵动感与节奏美,展现浓郁的宋代士人山水审美。
第四联:“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我沉下心来细读典籍,仿佛置身香炉峰顶的极境之中。
结句收束全诗。“黄卷”借指书卷,“香炉”典出庐山香炉峰,古人多以香炉峰喻超尘绝俗之境。曾巩在凝香斋沉静读书,感觉如身居人间仙境,一种山水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之感,极具理想化色彩。
整体赏析:
全诗围绕“西斋景最幽”展开,首联总述,次联述政宽事简、风月清闲之景;颔联着笔于自然之声色,幽情静意;尾联转向书卷之间之“神游”,最终归结为读书明志、游心于道。曾巩通过这一组画面,描绘出一种理想化的文人生活状态:既有勤政之功,又能寄情山水、沉心学术,处于动静、官闲、物我之间的和谐之中。全诗结构严整,用典精微,语言明快,写景如画,情致深远。
写作特点:
- 借景抒怀,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凝香斋周边湖山泉鸟的描写,表现自己内心的闲逸与澄澈,情景自然流转,不著痕迹,极具宋人诗风之美。 - 典雅清远,语言灵动
如“醒心”“清耳”“漱寒流”等用字,皆有典可循,动词用得活泼贴切,使全诗静中有动,幽中带趣,活而不俗。 - 政通人和,理想人格
诗中虽然通篇不谈政务,但从“千里耕桑岁有秋”等句中可见,正是地方治理有方,才使诗人得享风月之乐,体现了文人士大夫“治平”之后归于“游心”的理想人格模型。
启示:
真正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内外交融、动静皆宜的平衡人生。诗人不因仕途而焦躁,也不因功名而浮华,而是在地方治理得当的基础上,回归山水自然、沉潜书史、怡情养性。这种从容与高雅,不只是曾巩一人的情怀,也是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的精神家园。在今日读来,依然给予我们“身安心静”“治世宜学”的人生启示。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