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别宋之悌」李白  

jiang xia bie song zhi ti

「江夏别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李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时李白旅居江夏。宋之悌是初唐诗人宋之问之弟,时任太原尹,因事流贬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这次离别非同寻常,既是挚友远谪瘴疠之地的生离,也可能暗含死别之忧。诗中情感由放达渐至悲怆,展现了李白鲜为人知的深情一面。

第一联:“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楚地的江水清澈如虚空,遥遥地与碧蓝的大海相连。
起笔境界宏阔,以“楚水”与“碧海”的空间意象,暗喻了友人即将踏上的漫长贬谪之路。“清若空”既写江水澄澈,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空茫与惆怅。水道相通本为自然之理,在此却成了残酷的分别之路,为全诗奠定了壮阔而悲凉的基调。

第二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人将相隔千里之外,而此刻所有的情意都凝聚在这杯酒之中。
此联是李白式的豪放与凝练的完美结合。数字“千里”与“一杯”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空间距离被压缩在小小的酒杯之中,凸显了离别的沉重与友情的珍贵。一个“兴”字,表面是酒兴,实则是将万千不舍与无奈都寄托于酒,体现了诗人试图以豪迈化解悲戚的努力。

第三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山谷的鸟儿在晴日下欢唱,江边的猿猴却在晚风中哀啸。
此联以乐景写哀情,形成情感的反衬与转折。“谷鸟吟晴日”是明媚的乐景,却更反衬出离人心境的凄凉;“江猿啸晚风”则直接以猿声的凄厉,呼应了诗人内心逐渐升腾的悲切。景物从明到暗,从乐到悲,暗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第四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我平生从不轻易落泪,但在此刻却泪流不止,难以自持。
结尾如情感的决堤,石破天惊。李白素以“大笑一声出门去”的豪士形象示人,此处却直言“泣无穷”,这种巨大的反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它既是对挚友遭遇的深切悲悯,也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声控诉,更是对这次分别可能成为永诀的巨大恐惧的真情流露。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其情感的层次性与真实性。全诗情感脉络清晰可辨:从首联以壮阔之景压抑别情,到颔联试图借酒强自宽解,再到颈联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最终在尾联彻底爆发、泪如雨下。这是一个完整的情感崩溃过程,展现了李白从“豪士”回归“凡人”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他坚硬外壳下柔软而真挚的内心。这种不伪饰、不造作的深情,使得这首诗在李白众多的送别诗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

写作特点:

  • 情感的辩证结构:诗歌在“空”与“通”、“分”与“兴”、“吟”与“啸”、“不下泪”与“泣无穷”的多重矛盾中展开,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 意象的精心择取与组合:“楚水”、“碧海”构建空间感,“谷鸟”、“江猿”形成情绪对比,共同服务于情感的层层推进。
  • 数字的巧妙运用:“千里”之远与“一杯”之近,“平生”之长与“此刻”之短,通过数字的对比,极大地强化了情感的感染力。
  • 结尾的颠覆性力量:以“泣无穷”作结,完全打破了李白固有的豪放形象,却因此获得了更为深刻和普遍的人性共鸣。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李白。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流泪,而是敢于为值得的人和事流泪;真正的豪迈,也不仅是笑对离别,更是在深切体会离别之痛后,依然保有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的热情。在当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要求保持坚强和理性,但这首诗提醒我们,正视并表达自己的脆弱与悲伤,同样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那份为挚友远谪而“泣无穷”的泪水,穿越千年,依然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仍有值得你为之泪流的情感,而这,恰恰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证明。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友人会宿」李白  
you ren hui su

「友人会宿」李白  

「友人会宿」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李白 赏析:

Next
「山中问答」李白  
shan zhong wen da

「山中问答」李白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