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田间杂纪 · 其二」杨万里

yu hou tian jian za ji ii

「雨后田间杂纪 · 其二」
正是山花最闹时,浓浓淡淡未离披。
映山红与昭亭紫,挽住行人赠一枝。

杨万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晚年时期。他的田园诗往往出自日常行走、观景之际,平淡中见真情,细微处有生趣。本诗写雨后山野花开之景,以清新的笔触表现了春日田间的热闹与生机,既有自然描绘的细致入微,又有拟人化的情趣表达。

第一联:“正是山花最闹时,浓浓淡淡未离披。”
正是山中百花盛开最热闹的时节,或浓艳或淡雅,还未完全舒展开来。
诗人通过“最闹”二字将春花盛开的繁盛热烈生动化,犹如喧闹的人群。接着“浓浓淡淡”,不仅点出花色的层次变化,也暗示花开程度不一,画面因此更具立体感。这里的写法颇具匠心:既抓住整体氛围,又注意细节刻画,让人仿佛嗅到雨后花香。

第二联:“映山红与昭亭紫,挽住行人赠一枝。”
映山的红花与昭亭的紫花,仿佛要挽留行人,主动赠送他们一枝芳香。
这一联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人的情感。红花、紫花伸展枝条,如同热情地拦住行人,把春的美好分享给他们。这样的写法极富生活趣味,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切感和愉悦心情。

整体赏析:

整首诗抓住雨后花开最旺盛的时节,描绘出山花繁盛、色彩斑斓、香气袭人的景象。前联以整体烘托,后联以细节点染,先从花色与状态入笔,再用拟人化的描写赋予花朵以灵性。诗中景象层次鲜明:先是“热闹”的整体气氛,再是红与紫的点缀,最后化为温情的“赠一枝”,如同自然界与人心之间的交流。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既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真实之美,又透出了诗人生活中的闲适与乐趣。诗中没有浓烈的感叹和议论,却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欢欣。

写作特点:

  • 拟人化手法增添趣味
    “挽住行人赠一枝”赋予花朵以情感,使自然景象具有了人情温度,这种写法打破了人与物的隔阂,显得灵动而有趣。
  • 色彩描写鲜明
    “浓浓淡淡”“映山红”“昭亭紫”,不仅是色彩的铺陈,也是诗人善于用视觉语言营造氛围的表现,读来仿佛眼前就是一幅色彩明快的春景画。
  • 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最闹时”展现动感,“未离披”写静态,二者互为映衬。整体与局部、色彩与情态,形成了递进关系,使画面更有纵深感。
  • 语言清新自然
    全诗用语质朴,不加雕琢,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春意盎然的景象,符合杨万里一贯的“以浅语写深境”的创作风格。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诗意并不需要从高远宏大的场景中寻找,日常田野间的一花一叶,都可以成为诗歌的灵感。只要善于观察、细心体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风景就能转化为艺术的灵动。杨万里用短短二十余字,让人们感受到雨后山花的热烈与温情,启示我们要珍惜自然的馈赠,也要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

关于诗人:

Yang Wanli

杨万里(1127 - 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他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开创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主张师法自然,语言通俗明快而富含理趣。《诚斋集》存诗四千二百余首,《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捕捉细微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泼洒浓烈色彩。其诗善从日常生活提炼诗意,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山行感悟人生哲理。陆游盛赞“四百年来无此作”,严羽称“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其诗风对后世性灵派产生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杨万里
san yue san ri yu zuo qian men shi jue ju i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杨万里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 其一」今年春事底匆匆,雨急风颠恼得侬。不见一林如许笋,犹嫌三日向来风。 杨万里 赏析:

Next
「春夜孤坐三首 · 其一」杨万里
chun ye gu zuo san shou i

「春夜孤坐三首 · 其一」杨万里

「春夜孤坐三首 · 其一」儿女齁齁鼻息声,虚堂谁伴一先生。春寒夜静灯花落,数尽残更睡不成。 杨万里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