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波亭」
曾巩
水心还有拂云堆,日日应须把酒杯。
杨柳巧含烟景合,芙蓉争带露华开。
城头山色相围出,檐底波声四面来。
谁信瀛洲未归去,两州俱得小蓬莱。
赏析:
这首诗是曾巩任职地方时所作,具体写作年代未有确切考证,但应属其滁州、齐州或福州任官期间。环波亭为水边高亭,亭中可环顾周遭湖波山色,景致清幽雅致,适宜诗人凭栏对景抒怀。此诗通过对环波亭四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之情以及对理想境界、悠然生活的寄托。
第一联:“水心还有拂云堆,日日应须把酒杯。”
湖水中央仿佛还有浮云堆叠的幻影,令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美好的景致中,真应日日举杯畅饮。
此联点出环波亭之景胜在水心云影,诗人即景生情,借“把酒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超然心境,透露出洒脱自适的生活态度。
第二联:“杨柳巧含烟景合,芙蓉争带露华开。”
杨柳在烟霭中轻柔摇曳,与烟景浑然相合;芙蓉沾带清露盛开,争妍斗艳。
此联描写烟雨朦胧中的植物之美,柳柔花艳,动静相生,境界含蓄又富有诗意,映照出春晨水亭的清新与灵动。
第三联:“城头山色相围出,檐底波声四面来。”
城头远山如画环绕而出,亭檐之下波涛声自四方传来。
此联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绘环波亭所见所闻,山色环合、水声四起,将读者带入环景临波、风光旖旎的情境中。
第四联:“谁信瀛洲未归去,两州俱得小蓬莱。”
谁能相信传说中的瀛洲仙境尚未归隐?这两地已仿佛俱成小蓬莱了。
收尾处以反问入诗,点出诗人心中理想世界已隐于现实山水之中。借“瀛洲”“蓬莱”二词,将自然胜景升华为人间仙境,表现出一种超然忘世的境界追求。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胜景为基,逐联推进,层层铺陈。首联写湖心云影与酒意之乐,次联描绘草木含烟带露之美,三联则由亭上远眺展开,山色波声交织,境界愈加开阔;末联巧妙引入“蓬莱仙境”,点明环波亭之美已臻化境之妙。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寄寓着对理想生活与隐逸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典雅闲远,结构严谨而富有流动感,在景中寓情,于物外寄志,是一首将现实与理想、写实与虚构巧妙融合的佳作。
写作特点:
- 层层写景,虚实相映:
全诗围绕“环波亭”层层展开,既有眼前实景的细致描写,又以瀛洲蓬莱等意象托出虚境,虚实结合,意境高远。 - 婉约淡远,寓志于景:
语言不事雕琢却含蓄深远,借景抒怀,以自然美景寄托对理想、自由生活的向往。 - 音韵和谐,节奏舒缓:
每句皆意境分明,节奏流畅,如徐风拂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内心世界。
启示:
这首作品展现了诗人将自然与人生融合、将眼前与理想统一的艺术追求。诗人虽身处尘世,但能在自然之中发现诗意与自由,借湖山云烟之景,构筑出属于精神的蓬莱仙境。对今人而言,这种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安顿之所的精神追求,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无论身处何地,若能怀一份恬淡之心,便可于生活之中窥见蓬莱仙境。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