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觉祖院明上人」曾巩

song jue zu yuan ming shang ren

「送觉祖院明上人」
冠石新墙日月回,丰堂环殿起崔嵬。
钟随秋势金声壮,佛隐寒云玉座开。
流水远奔双涧去,平林高拥四山来。
麒麟细草南东路,一望松门意自哀。

曾巩

赏析:

这首是北宋文人曾巩为觉祖院的僧人明上人所作的送别诗。明上人或许即将离开觉祖院远行或迁居他处,而诗人通过描写觉祖院庄严壮丽的景观与周边山林的氛围,寄托了对这位僧人的敬意和依依不舍之情。诗中既有对佛门清境的赞美,又寓含着深沉的人情与离愁,体现了曾巩诗歌中常见的“情景融合”“借景寄情”特色。

第一联:“冠石新墙日月回,丰堂环殿起崔嵬。”
巍峨山石映衬着新修的墙宇,日月轮转不息;宏伟的佛堂环绕殿宇,高高耸立,气势雄壮。
首联通过描写寺院新建后的宏观格局,传达出庄严神圣的气象,也隐含着时间流转、建筑常新之意,为整首诗奠定庄重基调。

第二联:“钟随秋势金声壮,佛隐寒云玉座开。”
钟声随着秋风传来,金铁交鸣愈显雄壮;佛像隐入寒云之中,仿佛玉座冉冉开现。
此联声音与画面结合,展现了觉祖院的静谧与庄严。“金声”与“玉座”相对,“钟声”与“佛影”互映,描绘出一种出尘脱俗的宗教氛围。

第三联:“流水远奔双涧去,平林高拥四山来。”
泉水奔流远去,穿过两道山涧;平坦的林地延展开来,群山高耸环抱四周。
这一联转入觉祖院的外部自然环境,山水相映,林木葱郁,突出了寺院远离尘嚣、藏于山林的幽静之美,也暗寓佛门清净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第四联:“麒麟细草南东路,一望松门意自哀。”
南东方向的小路上长满细草,仿佛神兽麒麟曾经踏过;远望松木掩映的寺门,便不禁生出依依惜别之意。
末联从远行的路径转回人的情感,写出诗人目送友人之情景。“一望松门意自哀”句尤其动人,既写望,又写哀,景中有情,情中带别,语尽而意不尽。

整体赏析:

整首诗自觉祖院建筑写起,由内至外,铺陈景象,逐步过渡到抒情,形成“外景—内境—情思”之层次递进结构。诗人将对寺院之美的欣赏,与对僧人离去的惜别情绪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高远的效果。

曾巩虽以散文成名,但其诗歌亦不乏佳作。此诗语言不事雕琢,意境清远而沉静,写佛寺而无浮华之气,抒别情却不哀伤滞重,体现出诗人心境的澄澈与襟怀的豁达。

写作特点:

  •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前三联写景,第四联以情收束,步步推进,节奏分明,情致自然流转。
  • 构图广阔,层次丰富:
    建筑之雄伟、钟声之沉厚、山林之幽深、离情之缠绵,均通过写实与意象相结合的方式徐徐展开。
  • 语言典雅,意蕴深远:
    全诗用字凝练精当,“金声”“玉座”“麒麟”“松门”等词皆带象征色彩,富有传统文化意蕴。

启示:

这首诗给予我们关于送别与人生的深刻体悟: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不只是肉身的远去,更是一种时空交错中的情感共鸣。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佛寺的描绘,勾勒出一种不舍而从容的告别态度。在当下快节奏、情感易散的时代,这种“景中有情、别而不伤”的表达方式,提醒我们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并在别离中保持宁静与尊重。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正月六日雪霁」曾巩
zheng yue liu ri xue ji

「正月六日雪霁」曾巩

「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明日杏园应烂漫,便须期约看花人。 曾巩 赏析:

Next
「盆池」曾巩
pen chi

「盆池」曾巩

「盆池」环环清泚旱犹深,炳炳芙蓉近可寻。苍壁巧藏天影入,翠奁微带藓良侵。能供水石三秋兴,不负江湖万里心。照影独怜身老去,日添华发已盈簪。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