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感事示介甫」
曾巩
秋日气已盛,阴虫朝暮声。
烟云断溪树,风雨入山城。
沙碛有遗虏,旌旗多远行。
生民苦未息,吾党耻论兵。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晚年或英宗初年,是曾巩在地方任上与王安石书信往来时所作的感事诗之一。彼时北宋面临边患,朝中主战与主和之争不休,王安石尚未变法,曾巩与其志趣相近,均关注民生疾苦。诗中“介甫”即王安石,此诗是诗人以秋景触发忧国之情,寄怀于友人,表达对战事延绵、百姓困苦的忧虑与批评。
第一联:“秋日气已盛,阴虫朝暮声。”
秋意正浓,寒气渐生,虫鸣在清晨与黄昏时分此起彼伏。
起句点明时令,阴气渐盛、虫声聒耳,自然景象中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沉郁,为下文感事埋下伏笔。
第二联:“烟云断溪树,风雨入山城。”
烟云缭绕遮断溪边的树影,风雨飘忽侵入偏僻的山城。
描写秋日风雨交加、云雾迷蒙的景象,环境孤清荒凉,暗寓天下动荡之象,营造出时局不宁的氛围。
第三联:“沙碛有遗虏,旌旗多远行。”
沙漠边地尚有未归之敌,军旅旗帜频频远征。
直指国家征战不止、边患未息。北宋对西夏用兵不绝,边地残敌未尽,朝廷仍征调不断,战祸频仍。
第四联:“生民苦未息,吾党耻论兵。”
百姓的痛苦仍未终结,我们这一派却以谈兵为耻。
结句切中主题,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痛斥穷兵黩武的弊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本情怀与反战立场。
整体赏析:
这首诗表面写秋景,实则寄托感时忧国之情。诗人通过浓重的季节氛围、萧瑟的风雨景象,引出对边患未平、百姓困苦、朝政多事的忧虑。诗中“沙碛”“遗虏”“旌旗”三词勾勒出战争残酷与无止境,“生民苦未息”直击当下现实,“吾党耻论兵”则体现了诗人及其朋党高洁的政治操守。
全诗语句简洁而有力,感情深沉而克制,虽为政治诗却不浮躁,沉稳中见风骨。它既是时代风云的写照,又是文人士子心忧天下的真实写意。
写作特点:
- 以景起势,寓情于境
诗歌从秋日自然景象入手,描写阴虫聒噪、烟云迷离、风雨欲来,构建出一个肃杀沉郁的氛围。景中含情,境中见势,秋景既是时令实写,也是时局象征,为抒发对时政的担忧埋下伏笔。 - 语言简练,意涵深远
全诗语句朴素无华,却极具分量。“遗虏”“远行”“耻论兵”等字眼点明战乱不息与主战之弊,虽不直言批判,却寓意深长。曾巩惯以平实文字承载沉郁情感,此诗正显其风格之精妙。 - 寄怀知己,传达理想
“示介甫”表明此诗是写给王安石的,诗人寄情于同道,倾诉民生之苦,传达反战之志。既为知交抒怀,亦借助友情表达共同的理想抱负,使个人情感与时代责任融为一体,富有精神共鸣。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真正的忧国之士,不以逞强好战为荣,而以百姓安乐为本。诗人虽身居地方,依然心系国事,深切体察民苦,以清醒的政治理性批评朝政失当、反对穷兵黩武。它展现了士大夫应有的良知与担当,也提醒当代人,和平与民生永远应置于国家策略之先。这首诗短小精炼,却意蕴宏大,是民本思想与政治风骨的真实写照。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