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司空曙

feng zheng · si kong shu

「风筝」
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
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
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
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司空曙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是司空曙寄情山林、表现空灵清远之思的一篇诗作。诗题虽为“风筝”,但内容却并不单纯描绘风筝之形或飞动,而是借风筝随风而扬的声音与姿态,触发诗人内心对自然、人生与清寂的感悟,尤体现出其晚唐隐逸诗风的沉静幽深。在与一位“真僧”静坐听风之际,诗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以风筝声之起伏化入万象,寓禅意于诗境之中。

第一联:“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
高风如琴,吹拂风筝作玉柱之鸣,万物忽然共响,如天地齐奏。
起句用“玉柱”来比喻风筝在风中发出的清越之声,极具形象性与听觉美感,亦可联想到古琴之柱,增添文雅之意。“万籁忽齐飘”一句,将风筝鸣声融入自然之大音,突现风起瞬间万物共鸣之境界,亦显出诗人心灵对自然整体感应的敏锐。

第二联:“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
风声掠过树梢,飒然作响,因树影繁密而难以穿越,旋绕空中,逐渐细微而散去。
这两句由“听风”之感进一步转入细致入微的观察。风筝与风共鸣,其声穿林而过,却因树密风阻而飘忽迟滞,最终萦绕空际,细碎无痕。诗中“飒”、“迟”、“萦”、“销”等词,构建出一种流动、减弱、消散的动感图景,也暗合生命、思绪、声音终归寂静的哲理意味。

第三联:“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
仿佛来到鹿门山夜间听松泉之响,又似清晨洛滨之地传来笙鹤之音。
诗意忽而腾挪变化,转入象外之境。鹿门山为古代隐者栖居之地,松泉夜响喻幽寂;“笙鹤”象征仙人之乐,意象飘逸清远。通过这两个幻化景象,诗人不仅表现了自身内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让风声幻成山泉与仙乐,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构筑一个空灵通透的世界。

第四联:“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我静坐与一位真正修行的僧人一同聆听,手托下颌,沉默面对这无声的寂寥。
收束之句将前文超脱意境重新收回至现实——诗人与真僧对坐听风,虽无言语,却在静观中生出无限感慨。“支颐”这一动作既写出沉思状态,也反映出诗人神游寥廓、心归虚寂的状态。“向寂寥”更道破全诗主旨:在自然声息与人生静默之间,诗人得以顿悟一种超然境界。

整体赏析:

全诗表面写风筝之声,实则借声入道,以风筝的鸣响、消散、变幻,描绘自然与心境的融合。从实写声响到虚写意象,再回归沉静现实,形成“动—虚—静”的结构层次。语言清新古雅,意象空灵深远,不仅有山林之幽趣,更富哲理之深思。诗人并不在风筝上着墨过多,而是借由风的波动、声音的游走,引发出人生短暂、声息皆空、归于寂寥的感悟,颇具禅意与道境。

写作特点:

  1. 起兴自然,托物寄情:诗以风筝声起兴,实则不拘泥于风筝形象,而是以声入境,层层拓展出内心世界。
  2. 情景融合,声境互映:通过描绘风声的动态过程,展现诗人静听自然之境,外景内情高度契合。
  3. 意象跳脱,结构疏宕:诗中从林风到山夜再到笙鹤,意象不断转换,使全诗充满神游之感。
  4. 结语沉静,以禅收束:收尾之静境,既是形式之收敛,也是精神上超脱后的顿悟。

启示:

这首《风筝》不仅是对自然风声的描摹,更是一次心灵的观照与冥想之旅。它启示我们:在喧嚣之中,最值得守护的,往往是那一份沉静与寂寞之美。世事如风,声起声灭,而能在风息之处独坐聆听者,方能得真味、悟真心。

关于诗人:

Sikong Shu

司空曙(约720年 - 约790年),字文明,广平人(今河北省永年县)。他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卢纶、钱起、韩翃、李端等人齐名。他的一生虽未留下显赫的功名,却以平淡之中见真情、孤寂之中有深思的诗风,在中唐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Total
0
Shares
Prev
「诉衷情 · 东风杨柳欲青青」晏殊
su zhong qing · dong feng yang liu yu qing qing

「诉衷情 · 东风杨柳欲青青」晏殊

「诉衷情 · 东风杨柳欲青青」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晏殊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