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年间,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晏殊身为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词中常寄托细腻深婉的情感与哲思。本词为其代表作之一,亦是婉约词中伤离怀远之作的经典篇章。词牌原名《鹊踏枝》,据清人万树《词谱》记载,为宋代晏殊改为现名《蝶恋花》。
第一段:“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栏前的菊花在晨雾中低垂如愁,兰花沾满露水仿佛在哭泣。帘幕透着微微的凉意,双双飞去的燕子似乎也感受到了秋寒。明月不懂离别的苦楚,却将斜斜的清光整夜照入朱红的窗扉。
此段以“愁烟”“泣露”赋予植物以人格,将主观的愁绪移入客观景物之中。燕子双飞反衬人物的孤寂,月光穿户更显通宵未眠的情状,情感由隐入显,缠绵含蓄。
第二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昨夜西风猛烈,吹凋了满眼的绿树。今晨我独自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天涯。多想将诗笺和书信一并寄出,可山高水远,怎知他身在何处?
“西风凋碧树”既写景亦写情,触发女主人公对远人深切的思念。高楼望尽,是无望中的企盼。结尾用“山长水阔知何处”传达出音讯渺茫、望而不得的惆怅,哀而不伤,深婉动人。
整体赏析:
整首词结构严谨,上片描绘庭院之中所见所感,以兰菊、轻寒、燕子、明月等典型意象,细腻铺陈女主人公的离情别绪。意象柔婉,情致缠绵。下片则写登楼望远,情感由内心转向外界,由静而动,空间由局促庭院拓展至天涯四野,情绪由细腻愁思升腾为空阔悲慨,形成波澜壮阔的情感层次。结尾回落于“山长水阔知何处”,收束得极为自然,余韵袅袅。
写作特点:
本词具有典型的婉约派风格,语言清丽含蓄,情感深婉绵长。在艺术表达上,词人善用移情手法,将人的情绪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中,如“槛菊愁烟”“兰泣露”等,比兴生动。上下两片在风格上形成对比:上片柔婉细腻,下片开阔悲壮,但两者在情感上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尤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被王国维称为“人生三境界”之第一境界之写照,意象深远,耐人寻味。
启示:
这首词表现了人在深秋时节的离愁别绪与音信渺茫的怅惘,虽情感缠绵却不流于软弱哀怨,反在空阔孤高中展现出坚韧内敛的精神特质。词中所体现的那种由幽怨而达旷达的过程,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与情感的升华路径。它启示我们,即使身处失意、别离之境,也能在高楼望远中,找到内在的超越与精神的辽阔。
关于诗人:
晏殊(991 -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婉约词派开山宗师。十四岁以神童入仕,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雍容典雅,于富贵气象中暗蕴人生哲思,《珠玉词》存作140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无常之感融入自然意象;《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更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之一。诗亦工丽,《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展露 闲雅情致。提拔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创北宋 “江西词派” 先声,王灼评其“ 温润秀洁,五代之气尽矣 ”,奠定宋词雅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