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丘二十二之苏州」
崔峒
积水与寒烟,嘉禾路几千。
孤猿啼海岛,群雁起湖田。
曾见长洲苑,尝闻大雅篇。
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八世纪中晚期,当时唐代的江南水乡经济繁荣、文化活跃,苏州更是其中代表城市之一。诗人崔峒与友人丘二十二交情深厚,在友人赴苏州途中,特赋诗一首以赠,既写沿途风光,又托情于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仕途的理解、对江南景色的描绘以及对逸士隐居之趣的欣赏,字里行间融景、情、思于一体,颇具韵致。
第一联:“积水与寒烟,嘉禾路几千。”
江水浩渺,寒烟弥漫,从此至嘉禾(即苏州)的水路绵延千里。
开篇即以“积水”与“寒烟”构建出苍茫辽阔的水乡图景,“嘉禾”是苏州旧称,道路“几千”则夸张地写出旅程之远,也预示友人此行的漫长与不易。
第二联:“孤猿啼海岛,群雁起湖田。”
海岛传来孤猿的哀鸣,湖田间群雁飞起。
这一联以动态画面衬托旅途的荒凉与萧索,孤猿与群雁皆为远行、离别的常见意象,寓情于景,写出了送别的凄清与远行者的孤独。
第三联:“曾见长洲苑,尝闻大雅篇。”
我曾亲见苏州的长洲苑,也曾听闻那里的典雅文章。
诗人回忆自己曾游历苏州,亦对当地文化景致有所称道。“长洲苑”为吴地名胜,“大雅篇”泛指高雅之作,既赞美苏州之地,也为友人此行寄予美好期望。
第四联:“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你此次仍将带着公文赴任,我却知你生性闲适,爱好清逸生活。
结尾转入对友人的了解与揣度。“封事”是官员所奏之文,暗示此行仍属公干;但“闲眠”却透露出友人不喜官场、倾心隐逸的本性。诗人用一种揶揄却不失温情的语气,表达对友人性格的理解与欣赏,也流露出对宦海生涯的某种倦意。
整体赏析:
全诗借送别之名,实则寄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与志趣的共鸣。从写景起笔,到述情转意,再到人物性格的点染,层层递进,构思严谨。“积水”“寒烟”“孤猿”“群雁”皆是江南水乡特有之景,诗人以写实与想象相结合,营造出旅途的空旷孤寂感。而“长洲苑”与“大雅篇”的引入,则为苏州披上一层文化与人文的光辉,使整首诗不流于风景描写,而更添一层文人情怀。最后两句一转,揭示出友人虽仕宦在身,却仍保留着隐者的闲适情怀,体现出对“仕”与“隐”张力的微妙书写。
写作特点:
这首诗兼具写景与抒情,以送别为线索,铺展旅途远景与江南风貌。语言简洁凝练,意象清丽生动,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心情与性情,如“封事”与“闲眠”形成明显反差,表现出对世俗仕途的淡漠。全诗节奏舒缓、韵律悠扬,含蓄中见深情,透露出盛唐末期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与精神寄托。
启示:
此诗传达了一种看似送别、实则寄志的思想情感,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在于常伴左右,而在于知心与理解。即使身处官场,也要保留内心的一份闲情雅趣,抵抗俗世的喧嚣与庸扰。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本真、热爱清闲的生活态度,才是最可贵的人生态度。
关于诗人:
崔峒(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博陵(今河北安平)人,活跃于大历年间(766—779)。与司空曙、卢纶等并称“大历十才子”。其诗以五律为主,风格清雅含蓄,《全唐诗》存其诗48首。代表作《江上书怀》“生涯心事已蹉跎,旧路依然此重过”写羁旅愁思,展现中唐文人普遍的失落感;《题崇福寺禅院》“僧房秋雨歇,愁卧夜灯微”则透出禅寂意味。诗风近刘长卿而更显孤冷,严羽《沧浪诗话》评其“如静夜鸣钟,清响悠远”,体现了大历诗风由盛唐雄浑转向内敛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