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赏析: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拟古乐府诗,基于汉乐府相和歌的旧题,但内容有所创新。这首诗描写了洛阳女子和白头老翁的人生境遇,通过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怀与感叹。刘希夷早逝于27岁,一生遭遇压抑,此诗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他对人生无常和社会不公的体悟。
第一联: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城东盛开的桃李花,纷纷飞落,不知落到了谁家?
这两句通过洛阳城东的春花景象引入,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繁华的洛阳已进入落花季节,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渐行渐远,诗人通过这两句提出了“飞落”之谜,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的短暂。
第二联: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洛阳的女子对自身的容颜感到惋惜,看到落花飘零,不禁长叹一声。
这一联通过洛阳女子的叹息,延续了对美好易逝的感叹。落花的凋零让她联想到青春的易老,表现出对时光流逝和容颜衰退的无奈与惋惜。
第三联: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今年的花朵已经凋落,颜色已改,明年花开,又有谁能在此时此地?
这一联通过花开花落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和美貌短暂的感慨。花朵的轮回和人的更替形成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无常。
第四联: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已经看到了松柏被砍伐作薪柴,更听说了桑田变为大海的传说。
这里运用了比喻,表达世事的巨大变化,松柏摧残和桑田变海象征着事物的变迁与无常,强化了上联关于生命流逝和岁月变迁的主题。
第五联: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古人早已不再出现在洛阳城东,而今人仍在面对落花飘零的风景。
这两句表明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比,古人的身影已经消失,但每年春风中仍旧有落花飘落的景象。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化了时间流逝的感受,人生的逝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第六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年岁岁的花开花落都相似,但岁岁年年的人却在变化。
这一联通过花卉与人的对比,强调了岁月的流逝与人事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
第七联: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我劝那些正值青春的女子,应当怜悯年老色衰的白头老翁。
这一联通过对青春红颜与白头翁命运的对比,表现了时间对每个人的无情,提醒年轻人珍惜时光,同时也让人对年老的白头翁心生同情。
第八联: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这个白头老翁实在令人怜悯,他曾经也是一个红颜美少年。
这两句从白头翁的过去与现在展开,表达了对时光无情的感慨,曾经风华绝代的少年,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
第九联: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公子和王孙们常在芳香的树下,听着清歌妙舞,享受落花前的欢乐。
这两句通过描写公子王孙的奢华生活,突出了白头翁曾经的荣华富贵。青春时期,权贵们常在树下、花前享受欢乐与歌舞,然而这些欢愉也随着时光流逝而化为回忆。
第十联: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光禄池台的锦绣繁华,将军楼阁如同画中的神仙。
这两句通过对豪华景象的描写,进一步展示了白头翁曾经的富贵生活,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诗人通过这些对比,表现了富贵生活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
第十一联: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一朝得病后,便无人再与他为伴,三春的欢乐又会落在谁身边?
这一联通过对白头翁从富贵到贫病交加的转变,突显了人们在他富贵时的宠爱与忽视,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变化。
第十二联: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宛转的蛾眉又能维持多久?转眼之间便变得鹤发苍苍,发丝凌乱如丝。
这两句表现了青春的流逝,蛾眉的美貌转瞬即逝,衰老来得如此迅速,展示了青春无常,衰老必然的主题。
第十三联: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但看古来曾是歌舞的地方,现如今只有黄昏时分的鸟雀在悲鸣。
这一联通过对古时歌舞场所的反衬,表现了过去的繁华和现今的凄凉,黄昏时分鸟雀的悲鸣,象征着时光流逝后的哀伤与孤寂。
写作特点:
- 比兴寄情:诗中通过落花起兴,引发对人世无常的感叹,极具诗意和哲理性。
- 巧妙对比:红颜与白头、繁华与落寞、古人与今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
- 用典生动:运用松柏、桑田等典故,深化主题,赋予诗歌厚重的历史感。
- 语言优美:句式工整,音韵和谐,特别是“年年岁岁”一句流传千古,极富韵味。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落花为引,通过对洛阳女子青春易逝的忧叹,和白头老翁盛衰无常的遭遇,构成一幅生命与世事变迁的生动画卷。诗歌巧妙运用比喻与对比,极具哲理性与艺术感染力。在风格上,既继承汉魏乐府叙事抒情的传统,又创新地融入初唐清丽婉转的特色,形成独特的诗风。结尾“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更以凄凉之景深化主题,令全诗充满感慨和沉思。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人生易逝、命运无常的主题,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无论是红颜少年,还是白头老人,都无法逃避时间的流转与世事的变迁。通过这份感伤,诗人鼓励人们以平常心对待繁华与衰落,在短暂的人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关于诗人: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