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公元656 - 712年,山西汾阳人,也有说他是河南灵宝人。公元675年考入进士。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公元708年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公元710年流放钦州,玄宗在公元712年赐死。有《宋之问集》。
主要作品:
主要经历:
宋之问出身士族,自幼聪颖好学,尤擅辞章。高宗上元二年(675)考中进士,入仕后迅速以诗文才名崭露头角。武则天时期,他因才华卓异被召入宫,历任弘文馆学士、供奉翰林,成为宫廷重要文士,广受武后器重。神龙政变(705年)后,由于与张易之兄弟交往甚密,被贬为泷州参军,开始了仕途上的多次起伏。
景龙年间(708年)被重新起用,任考功员外郎,兼修文馆学士,但不久又因受贿事发,被贬为越州长史。景云元年(710年),因卷入太子李宪之党被流放钦州。玄宗即位后清算旧事,于先天元年(712年)赐死,时年五十余岁,结束了波澜壮阔而又颇具争议的一生。
文学成就:
宋之问是初唐至盛唐过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宫廷诗人之一。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共同为唐代律诗的发展与定型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两人系统地探索五言、七言律诗的格律、对仗、音韵之美,逐步形成完整规范的律诗形式,极大地推动了唐诗体制的成熟。
他长期身处宫廷,应制作品众多,在题材上涵盖朝贺、宫苑、边塞、山水等诸多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语言调度与形式控制能力。尽管其应制诗多为辞藻华美之作,缺乏个性抒发,但在一些流放与归途中创作的诗歌中,如《渡汉江》《题大庾岭北驿》等,却显露出情感真挚、辞意沉郁的一面,标志着他个人诗风的突破与深化。
诗歌风格:
宋之问的诗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以华丽工整的应制诗见长,讲究声律、用典精当,堪称辞章之工;而晚期在屡遭贬谪后,其诗中逐渐注入了真实情感与身世之感,风格趋向沉郁婉约。
他特别擅长描绘宫廷和仕宦生活,辞藻典雅,格律严整。代表作《渡汉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广为传诵: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突破了传统宫廷诗的程式限制,以朴素之言道尽贬谪者心境,被认为是他诗艺与人格的一次真实回响。
相关轶事:
宋之问一生仕途跌宕、个性复杂,史书与笔记中记载的轶事颇多,既有他文才出众的记述,也有许多与嫉贤妒才相关的负面传闻。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件,便是他杀害外甥刘希夷的事件。据说刘希夷年轻时才思敏捷,写下《代悲白头翁》一诗,句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辞情缠绵、语意空灵,被后世誉为“千古名句”。宋之问读后十分惊艳,向刘希夷索要此诗。刘希夷当时答应交出,却迟迟未予,可能是因诗未润色,或不愿轻予他人。宋之问大怒,竟命家奴用土袋将其活活压死。这段记载虽见于《本事诗》等笔记,并无正史明证,但流传甚广,极大影响了宋之问的声誉,也常被后人作为“诗才妒杀”之典型。
此外,还有另一传闻称,他曾与同时代诗人沈佺期争宠宫廷,应制诗时落于下风,竟心生杀意,将沈推入水中致其溺亡——此事更显其性情之偏狭狠厉。
这些轶事未必全属实,却从一个角度展现了初唐诗坛的文人政治生态:文采非仅是美名之道,亦是权势争夺的筹码。宋之问的性格也因此显得更为复杂——既是为律诗定型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诗人,又是为权位与诗名不惜手段的野心之士。他的生平与人格,正如其诗风所呈现的双面性:工丽精致,亦多压抑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