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 晚春」辛弃疾

zhu ying tai jin · wan chun

「祝英台近 ·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

赏析: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是辛弃疾词作中极为特别的一篇,与他一贯豪迈奔放、慷慨悲歌的风格不同,展现的是细腻婉约的情思,抒写了一位闺中女子在暮春时节思念远人、伤春惜别的幽婉情怀。这种抒情角度虽罕见于辛词,但却别具风韵,显示出他在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与深厚功力。

第一段:“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将宝钗一分为二,分别赠别,在桃叶渡头依依惜别。南浦烟柳深暗,愁绪难掩。登高凭栏本欲眺望远方,却常遭风雨相阻。飞花片片,如泣如诉,无人理会,更无谁能止住那催愁的莺啼声。
这一段描绘了暮春送别的场景,满目烟雨落花,啼莺声中尽是哀思,层层意象共同营造出凄迷感伤的氛围。情感由浅入深,由眼前景逐步转向内心的情绪波澜。写景中含情,用落花、风雨、啼莺等意象,生动刻画出一位少妇在春暮中独立凭栏、黯然神伤的情态。

第二段:“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她悄然凝视鬓边,用花瓣占卜爱人的归期,才刚插上花,又不安地再次摘下重数。昏黄灯下,独卧罗帐,梦中低语哽咽难止:是他随春而来,带来了忧愁,如今春天归去了,为何不也带走这愁绪?
这一段深入描写了闺中少妇的痴情与无奈。通过“簪花卜归”“梦中哽咽”等动作与细节,将人物内心的期待与焦灼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一语,以极柔婉之笔,将季节更替与情感停滞之间的错位写得既巧妙又深情。

整体赏析:

全词以婉丽细腻的语言、缠绵悱恻的情感描写,将一位女子春暮怀人、伤别忧愁的复杂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整首词以“惜春”与“思人”为双线展开,上片写眼前之景,借风雨、落花、啼莺渲染愁绪,下片则转入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以簪花占卜与梦中低语构成情感高潮。虽写的是女子的幽怨心情,但其中的“无人共语”“愁绪无解”也隐隐映照出辛弃疾自身的怀才不遇与身世飘零。词中虽无壮语,却哀而不伤,怨而有度,词意回旋婉转,余韵悠长。

写作特点:

这首词在写法上最为突出的,是其情景交融、寓情于物的艺术手法。辛弃疾通过描绘暮春风雨、飞红落花、啼莺不断等物象,烘托出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上片写景写情自然交融,构建出一个幽清凄艳的感伤氛围;下片则由景转入心理活动,通过簪花卜归、梦中低语等细节描写,将人物心理的反复、思念的深切表现得真实动人。此外,这首词结构上的层层递进也极具匠心,由现实之愁推入梦中之叹,使得情感愈转愈深,愈发缠绵悱恻,充分展现出婉约词的柔美风致,也彰显出辛弃疾不同以往的温婉一面。

启示:

这首词展现了情感的细腻与深刻,它不仅是对闺中少妇思念情感的真实刻画,也折射出词人自身的寂寞与漂泊。词中的“愁”,虽因爱而起,却因不能释怀而常驻心头。它提醒我们,情感的纠结与人生的无奈常常交织共生;而借助自然景象与细节描写去表达内心情绪,也是一种深刻的抒情方式。在喧嚣的现实中,这种细腻的书写给予我们一种安静观察心灵的路径。

关于诗人:

Xin Qi-ji

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不仅是南宋文坛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词体革新的关键人物。辛弃疾的一生充满爱国豪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他的词作既是时代的见证,也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chou nu er · shu bo shan dao zhong bi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赏析:

Next
吴文英
Wu Wen-ying

吴文英

吴文英,公元约1202 - 约1276年​,宋朝著名诗人,浙江宁波人。他的词上承周邦彦而自成一格,词中意象奇特浓密,且时空常转换跳跃,构成深微幽眇的词境。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