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时值安史之乱,叛军再次南下,河南、山东一带战火连天。杜甫身处秦州,饥荒频仍,生活困顿。此时,他的兄弟们流离失所,音讯全无。诗人满怀忧思,写下这首诗以寄托对家人深切的思念。
第一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提醒人们停止通行;秋天的边塞中传来一声孤雁的哀鸣。
首联描写边塞秋夜的肃杀景象。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行人的脚步,边地的孤雁声传来,更显凄凉。这里的“雁声”不仅是实景,更寓意着兄弟失散、孤雁哀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伤。
第二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起便进入了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一联借景抒情,白露时节夜寒渐深,诗人望月思乡,心头愈加惆怅。特别是“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月光虽无地域之别,却因思乡之情显得更为明亮动人。
第三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却各自流散,没有家园,彼此都不知是生是死。
这一联写出了兄弟离散、家破人亡的悲痛。杜甫四个弟弟各自流离在战乱区,音讯全无,生死未卜。诗人不仅为兄弟的安危担忧,更对因战乱而支离破碎的家庭感到无尽的痛心。
第四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的家书总是无法送达,何况战乱尚未停息。
尾联以“况”字加重情感,点出战乱加剧了音信断绝的困境。寄信不达、战火未熄,进一步渲染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诗人对家人的担忧之情愈发强烈。
整体赏析:
全诗围绕“忆弟”这一主题展开,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情感不断深化。诗人由戍鼓、雁声起笔,营造出边塞秋夜的凄清氛围;接着借白露、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再由兄弟分散、家园不存写到音信阻隔、战乱频仍,诗人内心的忧愤与无助溢于言表。全诗虽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挚,感人至深。
写作特点:
- 意象鲜明,情景交融:诗人以“戍鼓”“雁声”“白露”“明月”等意象烘托出凄凉氛围,情感借景生发,余韵悠长。
- 层层递进,情感真挚:从“戍鼓断人行”的现实,到“月是故乡明”的思乡,再到“无家问死生”的忧虑,最后以“未休兵”点明乱世之苦,情感不断加深。
- 用语质朴,感人至深:诗句如口语般自然流露,却饱含深情。诗人没有刻意雕琢,却通过平实的语言将对家人、家乡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启示:
这首诗深刻展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特别是亲人离散、家破人亡的痛楚。杜甫以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乱世中人们对亲情、家园的渴望。正是在这样的动荡中,亲情的温暖显得尤为可贵,提醒我们珍惜团聚的时光,关爱家人,守护心中的温暖。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