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 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喳。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嚣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清,更与何人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柳永离开京城、赴任南方之际,写的是在长亭送别爱人时的所见所感。彼时秋意正浓,蝉鸣阵阵,骤雨初歇,离情别绪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词人通过深刻入微的心理描写,将惜别之情渲染至极致,成为千古传诵的离别词代表作。
第一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哀鸣不已,黄昏时分我站在送别的长亭前,刚刚停下的骤雨令气氛更加凄清。
开篇以秋蝉、长亭、傍晚、骤雨等意象营造出悲凉肃穆的氛围,为离别场景奠定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京郊设下帐幕为我饯行,心中却全无饮酒情绪;正当依依惜别之际,船家却催促出发。
设宴送别本该热闹,却因离情难舍而沉郁哀伤,细节描写中见真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我执手相看,泪水盈眶,却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
临别之情难以言说,只剩深情对望,寂静胜过千言万语。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即将启程,千里江波缥缈,暮霭沉沉,楚地的天空更是辽远无边。
从现实转向未来的设想,将别离后的孤独、前路的茫然一并展现出来。
第二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怕离别,何况正值冷清凄凉的深秋时节!
秋日本已易感伤,情人相别更添愁苦,将哀怨推至高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将身在何处?也许是在杨柳低垂的岸边,迎着清晨的残月与晓风。
这一设想描绘出一个极其孤独的画面,寓情于景,余韵悠长。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从此一别,也许就是经年,再美的时光景色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即使人世繁华美好,情人不在,也只如空影梦幻。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纵然心中千般柔情,又能向谁诉说呢?
以问句收尾,痴情不减,却无人共鸣,哀而不怨,最为动人。
整体赏析:
整首词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通过“长亭送别”这一经典题材,细腻展现了词人对爱情的执着、对离别的哀伤。从现实的送别情境写起,逐层推进至对未来的设想,再落脚于无法诉说的深情,结构环环相扣,感情层层递进。上段写离别当下,重在景中寓情,临别之情细腻深沉;下段写别后设想,感情趋于哀婉绵长,情绪逐渐沉入低谷。词中“执手相看”、“酒醒何处”等句尤为传神,借景传情,意蕴无穷。整首词语言浅白却极富表现力,感情真挚而绵密,读来如泣如诉,令人共鸣无尽。
写作特点:
- 起句见情:“寒蝉凄切”三字即定全篇基调,声调与情绪高度融合。
- 情景交融:秋蝉、长亭、骤雨、晓风、残月,无一不是情感的载体。
- 虚实结合:由实景转向设想,再从设想归于情感宣泄,过渡自然。
- 以问作结:收尾“更与何人说”一句,低回婉转,余音绕梁。
启示:
这首词不仅是柳永个人情感的流露,更触动了千百年来人们内心深处对“别离”的共鸣。它教会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不在辞藻华丽,而在情真意切;而情感的传达,往往最动人之处,恰恰是那些“无语凝噎”的片刻。在人生中每一个别离的节点,我们都可能成为词中人,那些说不出口的风情,只能藏于心底,随风飘零。
关于诗人:
柳永(约987年 - 约1053年),字景庄,是北宋前期文坛上最负盛名的词人之一。柳永的词影响深远,流传极广,以致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