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 · 其二」苏轼

yin hu shang chu qing hou yu ii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彼时他屡遭贬谪,仕途坎坷,却能以旷达之心面对生活,借游历西湖以排遣胸中块垒。西湖之美深得苏轼喜爱,他常泛舟其上,饮酒赋诗,此篇便是在晴雨交替之际,徘徊湖上所作。诗中既是对湖山美景的深情吟咏,也流露出他以美景寄情、借物写怀的雅逸情怀。

第一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时湖面波光粼粼,格外美丽;雨中山色空蒙迷离,也别有一番奇妙风情。
这两句分别写晴雨之景,既写湖光,也写山色,突显西湖无论晴雨皆美的特点。诗人以高度艺术概括的语言,将西湖不同天气下的景致融合于一句之间,既富画面感,又充满诗意,展现出其细腻的观察力与审美品位。

第二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论是淡妆还是浓妆,她都一样美丽动人。
诗人以绝色美人西施喻西湖之美,将景物人格化,使得自然景色带有生命的灵性与柔情。淡妆如晴景清丽,浓抹似雨色朦胧,正如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展现出的多样魅力,堪称点睛之笔,深刻而余味无穷。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西湖晴雨之间感悟自然之美的结晶。前联写景,展现出西湖晴雨皆宜、山水俱美的多变风貌,既具形象性,又富有总括性,将读者引入一个诗意的视觉世界。后联由景生情,以西施之美作比,使西湖之美不止于景观,更升华为人格化的美的象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诗句语浅意深,清丽隽永,富有画面美与哲理意蕴。苏轼并未拘泥于具体的细节描摹,而是用精炼传神的语句道出西湖“总相宜”的整体美感,展现出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写作特点: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结构对仗工整,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首联通过对不同天气下西湖风貌的描绘,展现其恒美之态;尾联巧设比喻,使抽象的“美”具体可感,富有感染力。用“西子”喻“西湖”是全诗的艺术高峰,含蓄蕴藉,别具匠心,成为传世名句。

启示: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西湖风景的秀美多姿,更折射出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审美慰藉与精神超脱。它启示我们,美不仅存在于万物表象,更存于心境转换与包容之中;生活无常如晴雨交替,只要心境达观,皆可化作眼前风景。正如苏轼所说:“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亦应如此,淡然处世,浓烈热爱。

关于诗人:

Su Shi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Total
0
Shares
Prev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一」苏轼
wang hu lou zui shu i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一」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 赏析:

Next
「江城子 · 密州出猎」苏轼
jiang cheng zi · mi zhou chu lie

「江城子 · 密州出猎」苏轼

「江城子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