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当时李商隐滞留巴蜀,远离家乡,仕途坎坷,心中积郁难舒。他在秋夜听着巴山细雨,思念远在北方的妻子,写下了这首深情款款的诗作。这首诗不仅是一封写给妻子的深情家书,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相思名篇。诗人以夜雨为引,勾勒出羁旅异乡的孤寂,进而表达对未来团聚的美好憧憬,情感缠绵悱恻,耐人咀嚼。
第一联:“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归家的日期,我却尚未能确定。此刻巴山的夜雨绵绵,雨水已涨满秋池。
首句以问答的方式开篇,看似平淡,实则情深意切。“君问归期”,是远方亲人的殷切期盼;“未有期”,则流露出诗人羁旅无定、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惆怅。两个“期”字,一为所问,一为所答,巧妙地将彼此的思念和无奈交织在一起。
第二句从实景入手,描绘巴山夜雨连绵不绝、秋池水涨的情景。四川盆地多夜雨,巴山夜雨更是当地特有的景观,诗人巧妙地借景抒情,秋雨的缠绵恰似游子的愁绪,夜色中的雨声更衬托出他独处异乡的寂寥与孤独。这一联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内心情感的映射,以自然之景烘托心境,使思念更显浓烈。
第二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才能与你共剪烛花,长夜相谈,回忆今夜的巴山夜雨?
诗人由眼前的离愁转向未来的憧憬,设想了重逢时的温馨场景。“西窗剪烛”是古人夜话的典雅意象,画面温馨静谧,充满团聚的温暖。虽然此刻仍在漂泊,但诗人寄希望于未来,他相信终有一日能与妻子相聚,共话今宵的相思之苦。
这一联中,诗人再度提及“巴山夜雨”,但此刻已不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未来相逢时的回忆。以虚写实,以未来映照现在,使思念之情更加深沉悠远,构思精巧,情韵悠长。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情动人,全篇围绕“归期未定”展开,前两句写现实的愁苦,后两句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诗人运用层层递进的手法,由对话开启思念,以景色映衬愁绪,再由现实转向憧憬,使诗意流转回环,情感缠绵悱恻。
诗歌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而富有画面感。秋雨滴落池塘的声音,孤寂的夜色,遥远的问候与无奈的叹息,交织成一幅幽静而深情的画卷。“巴山夜雨”既是眼前实景,也是未来回忆的主题,现实与想象交错,诗意更加深邃。这种“想象中的现实”表现手法,颇有现代意识流的意味,使全诗在短短四句之中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写作特点:
- 以对话入诗,情感真挚自然:开篇以问答方式直接展现离别之苦,使情感表达更具真实感和代入感。
-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巴山夜雨的描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游子的愁思,使诗歌富有画面感与感染力。
- 虚实相生,回环往复:诗中“巴山夜雨”既写眼前实景,又成为未来回忆的话题,现实与想象相互映照,使诗意更加深远。
- 语言朴素而意境优美:全诗不加雕饰,却充满诗意,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启示:
这首诗通过巴山夜雨这一意象,表现了游子的漂泊无定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它告诉我们,思念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即使相隔千里,彼此的心仍然紧密相连。诗人虽身处异乡,但他相信终有一天能与妻子团聚,共话离别之苦。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使诗歌在缠绵悱恻的思念中也透出温暖与希望。此外,诗歌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含蓄美,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虚实结合的构思,使简单的相思主题焕发出动人的艺术光彩。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