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隐滞留巴蜀,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寄给在北方的妻子,倾诉了思乡的情怀。
前两句: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首句似平平常常地回答远方的询问,细品之下,内涵却很丰富,故乡亲人的殷切期盼,自己羁绊异乡的无可奈何,归期未定的抑郁惆怅,都融合在这一问一答中。句中两个“期”字,一为妻问,一为己答,不觉累赘,反显自然巧妙。
次句写自己置身之地的自然环境。因处四川盆地,四面大山环绕,巴渝地区多夜雨,巴山夜雨是重庆秋季独特的景观,常常白日晴空万里,夜晚淅沥小雨如期而至,洗去了一天的浮尘、暑气,第二天又是一个清新凉爽的早晨。万籁俱寂时飘舞在巴山夜空的细雨,触动了无数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唤起漂泊在外的游子多少思乡的愁绪。诗人抓住当地景物的特点,以细细密密的秋雨涨满秋天的池塘给人的感觉,来抒发羁旅的凄清孤寂。一、二两句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它们表现的情绪是一致的,只是诗人有意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过渡关系。
后两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设想未来相聚的情形。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坐在西窗之下,共剪烛花?那时再来谈论今晚的巴山夜雨。诗中又出现了“巴山夜雨”,只是此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未来相逢时谈论的话题。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凸现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妙趣横生。小小一绝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一写实景,一虚拟情怀,不觉累赘,反觉精辟,技法之妙,难以企及。
诗人的思绪在现实——想象——想象中的现实之间流动,回环往复,曲折缠绵,颇似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全诗语言朴素而简练,以白描的方式叙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间,跌宕有致;意境的打造自然而优美,“巴山夜雨”融合了山的旷远、夜的宁静、雨的缠绵和悠悠的相思味,可谓清新隽永,别有风情,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