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贾岛在中晚唐时期生活,那时社会矛盾激化,朝政腐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有志之士难以施展抱负,许多人选择遁世归隐。贾岛的诗多寄情于山水,与隐者、道士、僧人交往频繁。这首诗正是诗人寻访隐者未遇时,所作的一首即景小诗,流露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第一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树下询问隐者的弟子,他告诉我,师傅已经去往深山采药了。
诗人来到松树下,向童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答道:师傅已入山采药。这一问一答,不仅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敬慕,也暗示了隐者与世无争、归隐山林的生活方式。
第二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他只知道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之中,但云雾弥漫,已无法确定具体的位置。
童子的回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隐者虽未远去,却因云雾缭绕而难以寻觅,这不仅展现出山中幽深缥缈的景象,也象征着隐者的超然脱俗,令人徒生敬仰与向往。
整体赏析:
这首诗言简意深,仅二十字便构建了一幅山林访道图。全诗围绕问答展开,层层递进,由“问”起笔,再以童子的回答深化意境,最终归于“云深不知处”,将寻访未果的怅然之情推向高潮。山中弥漫的云雾不仅是自然景象,更象征了隐者的神秘与诗人心境的迷惘。全诗虽未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但字里行间透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现实中的不得志。
写作特点:
- 寓问于答,层层递进:诗人省略了自己的问话,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词,让读者自然推知问句,使诗意更加含蓄隽永。
-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云深不知处”既是写实的景色,也象征着诗人对隐者生活的神往,增加了诗的意境美。
- 简练含蓄,韵味悠长:诗歌仅二十字,却融入了访友的真挚情感、山中秀美的景色,以及探访不遇的遗憾,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启示: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山林深远幽静的景象,更传递了一种超然世外的隐逸情怀。在纷扰尘世中,有人选择归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虽心向往之,却终究难以寻觅,折射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这让人思考,现实中的困境或许难以改变,但精神上的寄托却能带来一丝慰藉。
关于诗人:
贾岛(779 - 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大兴)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游东都,受韩愈赏识而还俗,屡试不第。开成二年(837),曾任遂州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后改任普州司户参军,未受命而卒。贾岛的诗多写枯寂之景、穷愁之情,颇多寒苦之辞,为当时著名的苦吟诗人。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有“三年得两句,一吟泪双流”的自我评价。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贾岛对后世影响颇大,晚唐诗人有效其体者,南宋江湖诗派奉之为“唐宗”。